目前分類:1 (18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王又冉

急!孔子的小故事或生平 十點

我記得孔子的身世好像有一個傳奇故事 據說他媽媽踩過大腳印才生他的 ??(不知道是不是耶)拜託知道的人快告訴我吧 謝謝阿
檢視圖片孔 子

名 丘 字 仲 尼

春 秋 魯 國 鄒 邑 ( 今 山 東 曲 阜 ) 人

周 靈 王 二 十 一 年 生

周 敬 王 四 十 一 年 卒 ( 西 元 前 五 五 一 至 四 七 九 年 )

享 年 七 十 三 歲 。

與 孔 子 先 後 降 生 於 世 的

有 希 臘 的 蘇 格 拉 底 、 亞 里 士 多 德 及 印 度 的 釋 迦 牟 尼

此 時 可 謂 東 西 方 皆 有 聖 人 。

孔 子 三 歲 喪 父

家 境 清 苦

由 母 親 撫 養 教 育 成 人 。

十 五 歲 立 志 為 學

曾 一 度 官 任 司 寇

三 個 月 使 魯 大 治

夜 不 閉 戶 ; 他 由 工 作 環 境 內 學 習 貴 族 禮 儀

自 官 府 典 藏 中 博 覽 群 書

學 識 更 為 精 進 。

春 秋 霸 局 時 興 、 禮 樂 崩 壞

孔 子 曾 棄 官 遊 說 各 國

顛 沛 流 離 只 盼 解 決 時 弊

但 一 人 之 力 難 挽 狂 瀾 。

晚 年 他 致 力 於 整 理 典 籍 : 刪 詩 書 、 訂 禮 樂 、 贊 周 易 、 修 春 秋 。

其 中 影 響 最 巨 者 為 史 書 《 春 秋 》

由 於 執 筆 嚴 峻 無 私

令 亂 臣 賊 子 畏 懼 。

學 不 厭 、 教 不 倦 是 至 聖 先 師 孔 子 的 基 本 治 學 態 度

而 其 中 心 思 想 則 在 「 行 仁 」

從 《 論 語 》 可 見 他 有 教 無 類 、 因 材 施 教

從 日 常 生 活 落 實 儒 家 精 神 的 教 育 理 念 。

孔 子 過 世 後

學 生 分 散 各 地 宣 揚 孔 子 學 說

戰 國 時 代 孟 子 更 發 揚 光 大

以 致 西 漢 武 帝 獨 尊 儒 術

孔 子 之 道 成 為 立 人 、 安 邦 、 治 國 良 策 。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

紇為名)

母親叫顏征在。

 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

建立過兩次戰功

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紇先娶妻施氏

生9女

無子。

又娶妾

生一子

取名伯尼

又稱孟皮。

孟皮腳有毛病

叔梁紇很不滿意

于是又娶顏征在。

當時叔梁紇已66歲

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

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

故名丘

字仲尼。

孔子三歲時

父親叔梁紇去逝

母親顏征在就帶著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

到孔子17歲時

孔母顏征在也去逝。

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一年后亓官氏生子

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

孔子感到十分榮幸

給兒子取名為鯉

字伯魚。

【教育生涯 】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

都在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

孔子的教育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開始辦學

到去齊國求仕之前

約7、8年時間。

這一階段他的的門徒還不大多

但是辦學有成效

在社會上已經有了較大的名聲。

在這一時期

孔子的學生中有比他只小6歲的顏路(顏回之父)

有比他只小9歲的子路。

第二階段:自37歲(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從齊國返回魯國到55歲(魯定公十三年

公元前497年)周遊列國之前

共計18年的時間。

這18年中

孔子雖然有4年多的時間在做官從政

但並沒有停止教授工作。

這一階段孔子的教育事業如日中天。

教授的學生除了有魯國的學生之外

還有來自齊、楚、衛、晉、秦、陳、吳、宋等國的求學者。

其中一些較有名的弟子

如顏回、子貢、冉求、仲弓等

大都是這一時期進入孔門的。

第三階段:自68歲(魯哀公十一年。

公元前484年)周遊列國結束回到魯國

到他去世

共5年時間。

這時

他雖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

但魯哀公、季氏最終並沒有任用他。

他雖有大夫的身份

也發表過一些政見

但沒有人聽從他的意見。

於是他把精力集中於辦教育與整理古代文獻典籍上。

這一時期較為人知的學生有子夏、子游、子張、曾參等。

這幾個人後來大都從事教育事業。

對儒家學派的形成與發展

對孔子思想的傳播也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一生從事教育事業

相傳有弟子三千

賢弟子七十二人

在德行方面表現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語言方面表現突出的有宰我、子貢

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游、子夏。

    孔子死後

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

弟子們以對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

為其服喪3年。

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

為孔子守墳6年。

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

第一位職業教師

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

※拔取牛毛增智慧※  傳統的釋奠之禮所用的牲禮是「太牢」

有四豬、二羊、一牛、祭祀完有一項特別的民間習俗

就是將三牲抬至大成殿前庭中

供觀禮的民眾拔取「智慧毛」(牛毛)。

相傳讀書人若能拔到智慧有頓悟開竅之助

學問會突飛猛進

因此每屆 祭典完

就可以看到婦女小孩簇擁而上

爭拔智慧毛的盛況。

但因智慧毛有限

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

往往秩序大亂

因此從民國70年起

便已廢除此項活動。

近年來

太牢又改以麵製品取代

拔「智慧毛」就成為一種有趣的傳說了。

網路 資料

文章標籤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有幾種啊??

姓氏到底有幾種?有很怪的姓氏嗎??姓氏的由來?問題多多ㄝ~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

將常見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韻文

像一首四言詩

便與誦讀和記憶

因此

流傳至今

影響極深。

《百家姓》本來收集四百一十一個經贈補到五百零四個姓

其中單因姓四百四十四個

複姓六十個。

趙 錢 孫 李周 吳 鄭 王馮 陳 褚 衛蔣 沈 韓 楊朱 秦 尤 許何 呂 施 張孔 曹 嚴 華金 魏 陶 薑戚 謝 鄒 喻柏 水 竇 章雲 蘇 潘 葛奚 範 彭 郎魯 韋 昌 馬苗 鳳 花 方俞 任 袁 柳酆 鮑 史 唐費 廉 岑 薛雷 賀 倪 湯滕 殷 羅 畢郝 鄔 安 常樂 於 時 傅皮 卞 齊 康伍 餘 元 蔔顧 孟 平 黃和 穆 蕭 尹姚 邵 湛 汪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計 伏 成 戴談 宋 茅 龐熊 紀 舒 屈項 祝 董 梁杜 阮 藍 閔席 季 麻 強賈 路 婁 危江 童 顏 郭梅 盛 林 刁鍾 徐 邱 駱高 夏 蔡 田樊 胡 淩 霍虞 萬 支 柯昝 管 盧 莫柯 房 裘 繆幹 解 應 宗丁 宣 賁 鄧鬱 單 杭 洪包 諸 左 石崔 吉 鈕 龔程 嵇 邢 滑裴 陸 榮 翁荀 羊 于 惠甄 曲 家 封芮 羿 儲 靳汲 邴 糜 松井 段 富 巫烏 焦 巴 弓牧 隗 山 穀車 侯 宓 蓬全 郗 班 仰秋 仲 伊 宮甯 仇 欒 暴甘 鈄 曆 戎祖 武 符 劉景 詹 束 龍葉 幸 司 韶郜 黎 薊 溥印 宿 白 懷蒲 邰 從 鄂索 鹹 籍 賴卓 藺 屠 蒙池 喬 陽 鬱胥 能 蒼 雙聞 莘 党 翟譚 貢 勞 逄姬 申 扶 堵冉 宰 酈 雍卻 璩 桑 桂濮 牛 壽 通邊 扈 燕 冀浦 尚 農溫 別 莊 晏柴 瞿 閻 充慕 連 茹 習宦 艾 魚 容向 古 易 慎戈 廖 庾 終暨 居 衡 步都 耿 滿 弘匡 國 文 寇廣 祿 闕 東歐 殳 沃 利蔚 越 夔 隆師 鞏 厙 聶晁 勾 敖 融冷 訾 辛 闞那 簡 饒 空曾 毋 沙 乜養 鞠 須 豐巢 關 蒯 相查 後 荊 紅遊 竺 權 逮盍 益 桓 公萬俟 司馬上官 歐陽夏侯 諸葛聞人 東方赫連 皇甫尉遲 公羊澹台 公冶宗政 濮陽淳于 單於太叔 申屠公孫 仲孫軒轅 令狐徐離 宇文長孫 慕容司徒 司空百家姓》的由來與影響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蔣沈韓揚﹔……” 大多數的中國人都熟悉這樣的四字韻語。

就連“一個大字不識”的文盲﹐至少也聽說過“ 百家姓”吧﹗ 每個人的姓氏﹐作為個人符號的首要部份﹐作為家族的特別標誌﹐跟跟社會生活﹑歷史傳統密切相關的。

家喻戶曉的《百家姓》是從北宋初年《公元10世紀)以來就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並有深刻影響的啟蒙讀物﹐到今天已有整整一千年的歷史了。

但是﹐鼎鼎大名的《百家姓》究竟是何人所作﹖何年成書﹖何地初版﹖至今仍為不解之謎 。

根據明﹑清以來許多學者考證的結果﹐《百家姓》很可能是在宋代以前就有底本﹐而在北宋初年由吳越地區(今浙江省杭州一帶)某位無名儒生編輯加工而成的。

最早在文字記載中提到《百家姓》的﹐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公元1125~1210)。

他曾寫過《秋日郊居》詩三首﹐第三首寫道﹕ 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 授罷 村書閉門睡﹐終年不著面看人。

詩下有作者自注﹕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

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 ﹐謂之村書。

由此可見﹐早在宋代﹐《百家姓》已很普及了。

《百家姓》開頭的“趙錢孫李”一句﹐是因為宋朝皇帝姓趙氏﹐而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 的國王姓錢氏。

宋代有學者認為﹐孫”是王妃的姓氏﹐

文章標籤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莊子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何解??

莊子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老子曰﹕「大道廢

有仁義;智慧出

有大偽;六親不和出孝慈;國家昏亂出忠臣」這一段話是否在說:如果自命清高 以廢除國家死刑為己任的人權團體成員不消失

殺人放火強姦搶劫的盜匪

因為有他們的庇護

奔走營救

就不會減少的意思是嗎??老子說:知識越發達

教育學問越普及

人類社會陰謀詭詐

作奸犯科的事也就越多...所以廢除死刑的配套措施就是開放槍枝買賣合法登記...台灣才有機會成為禮儀之邦是嗎??街上再也看不到有人亂嗆聲

因為都活不久...大家都有槍

也開始注意到別人的感受...台灣學美國廢除死刑

為什麼不敢學美國

槍枝合法持有..是沒自信嗎 ..難道台灣人台灣社會 的素質 就是不如美國這個多元化種族的國家??
論語研讀語釋學而第一【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孔子說:要時常練習開發自己的本性

愈練習心理不是愈是喜悅嗎?學了有心得

有了成就的時候

有遠方人來向你求學

不是感到很快樂嗎?如果沒有遠方人來

甚至於在你的近處

也沒有人來向你求學。

這就表明人家不知道你

你的學問再多你脩到脩得怎麼好

人家不知道。

不要發牢騷

甚至心裏也不要怨恨

這才稱得上君子。

【有子日:「其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亂者

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一個人他能夠對於父母孝順

對於兄長尊敬

說他會冒犯在自己的地位之上的人

是很少的。

不會冒犯在自己的地位之上的人

然而你說他是好作亂

是沒有這回事情。

君子做任何事情。

都要追求一個根本

在根本上能夠立得住。

然後這個道就生了。

學習「孝」與「弟」

是使自身成為「仁」的根本。

【子曰

巧言令色

鮮矣仁。

】孔子說:拿這些花言巧語

裝出善意的表情出來

這是一種虛假的外表

來討人家的歡喜。

這種巧言令色的人

內心「仁」的作用很少。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一天拿下面三樁事情來檢查自己

我替人家研究一樁事情

我是不是很忠實的替人家研究呢?我對於朋友是不是失了信

不信就是不講信用了。

老師傳授給我的學問

有沒有時常練習。

【子曰: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孔子說:治理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大國

誠心誠意的為老百姓辦事

對老百姓承諾一件事情

就要辦得到

不能夠失了信用

付出去錢財辦的事情

是完全替民眾辦的事情

不能夠有其他的浪費

必須要節省花用。

要愛護民眾。

國家有時候需要動用民間的力量

來替國家辦事情時

也都要考慮到他們的時間。

【子曰:弟子入則孝

出則弟

謹而信

泛愛眾

而親仁。

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

】孔子說:求學的人家庭裏面

要對父母盡孝。

到了社會上

對於看起來比自己年齡長的人要恭敬他

自己的行為要謹慎

說出的話要有信用

對於普通人都要一律要愛護。

遇見有道德的人

我們就要親近他

以上這五種

都做到了

還有多餘時間力量

來學大學、中庸、孟子

以及其他的五經。

【子夏曰:賢賢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

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

吾必謂必學矣。

】子夏說:一個人選擇配偶

重視她賢慧和品德

不重視她的外表

事奉父母能使盡自己全力對父母孝順。

把自己全部的力量

都來替國君辦事

一切是公事為先

自己私事是擺在後面

和朋友交往

說話算話

絕對不打折扣

完全講信用

這樣都做到了。

假設這個人

雖然說我沒有什麼學問

我子夏必然說他是學了

而且學得很踏實

實實在在的學到了。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己者

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求學的君子要講究穩重

不穩重就沒有一種威德。

學了以後就不會有蔽塞的缺點。

親近忠信的人

跟他學怎麼樣開發自己的品德。

交朋友就要交

跟我們自己志向相同的人

有了過以後不要害怕改

過失隨時發現隨時就要改。

【曾子曰

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遇到父母之喪的時候

要按照禮謹慎辦理喪事

以哀戚為主。

喪葬之後也要按照這個禮

定時候去祭祀

還要從上面追溯

祭他的始祖。

在位的人都能夠以身作則

來慎終追遠。

一般民眾就跟著學

上行下效

一般民眾的道德歸於厚道

使國內社會治安平定

全國都能夠享受太平盛世

進一步的要使得世界

都能夠和平。

【子禽問於子貢曰

夫子至於是邦也

必聞其政

求之與

抑與之與。

子貢曰

夫子溫、良、恭、儉

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

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說

我們的老師無論到那一個國家

那個國家的君臣

都拿政治問題

來向孔子請教

是我們老師向那個國家求來的嗎?還是沒有經過老師求他

而國君自動的告訴我們的老師。

子貢說:我們的老師是以溫和、善良、恭敬、儉約、禮讓感動對方

對方對於我們的老師

心理上沒有設下防衛的

把國內的政治問題都說出來請教。

我們老師就算是你講的求之吧

這與一般人求之不同。


文章標籤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國文-”郡望”是啥意思??

國文-

文章標籤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神話"撥完要撥"美人心計"嗎?

"神話"撥完是要撥"美人心計"嗎大概的劇情是什麼?楊冪是女主角OR女配角...?
Q1."神話"撥完是要撥"美人心計"嗎A:這個..在下不太有把握

應該是會接神話啦

此說法比較多人支持!!Q2. 大概的劇情是什麼?A:這個待會附在下面Q3.楊冪是女主角OR女配角...?A:基本上來說是算”配角”(林心如所飾演的竇漪房為女主角) 不過

楊冪在這部戲中所飾演的”雪鳶”也頗受歡迎哦^^

編劇于正說雪鳶是第二女主劇情介紹1.精簡版劇情介紹  西漢初年

幼年時期的竇漪房(原名雲汐)因母親捲入後宮鬥爭被追殺

導致滿門抄斬

長大後誤打誤撞被選入宮為奴成為家人子。

  她設計將周美人生的兒子換給呂後的外孫女—皇后張嫣

呂後欣賞她的聰明能幹

以賜婚為名派往代國監視劉恒母子。

為天下蒼生不再受苦

也為呂後能更信任她

漪房提議劉恒以修陵寢為名秘密練兵

令所有人都覺得她是禍水。

只有劉恒始終相信她並封後

夫妻倆走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終於成就千秋大業。

  母儀天下的她發現

擁有權力的同時感情卻在漸漸流逝

她努力挽回丈夫的心

阻止兒子們互相殘殺

運用女性獨特的手法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

並且為西漢創立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她的名字也載入史冊

為後人所稱頌。

2.詳細版劇情介紹檢視圖片  《美人心計》改編自瞬間傾城的小說《沉浮》

後出版更名為《未央·沉浮》。

  ●潛伏代國  西漢初年

幼時的雲汐和慎兒因為一場變故成了孤兒

兩個人成為最好的朋友

然而卻不得不天各一方。

長大之後

雲汐誤打誤撞被選入宮為奴成為家人子

而慎兒也因緣際會地與雲汐相遇

冒名頂替來到漢宮。

雲汐深知一入宮門深似海的道理

處處小心謹慎

運用智慧化解了一個又一個的危機

博得了皇后張嫣的信任和皇帝劉盈的喜愛。

慎兒機關算盡

卻總是不能達到目的

漸漸對雲汐產生了誤會。

太后呂雉很欣賞雲汐的冷靜聰慧

拿慎兒的性命做要脅

假意賜死雲汐

要她改名竇漪房到代國做細作

監視代王劉恒和薄姬母子倆的一舉一動。

  護送漪房去代國的是代國的將軍周亞夫和宮人雪鳶

在周亞夫心中

漪房不可信

而在漪房心中

雪鳶也是來監視她的

三人之間充滿了防備之心。

漪房來到代國

她發現代王劉恒表面雖然輕浮浪蕩

實際上卻是一個至情至性、心懷天下安危的人

便改變了初衷

用假消息矇騙呂雉

暗中幫助劉恒。

劉恒亦被漪房深深吸引

向她許下了不相問的誓言。

  ●正房托孤  劉恒的母親薄姬曾經為了向呂後表明心跡而故意毀容以示決心

多年來一直隱忍地活著

深居簡出

韜光養晦

在她心裏只有劉恒的正妻子冉才是她的兒媳婦。

子冉是周亞夫的妹妹

一個深明大義的女人。

婆婆的厭惡

後宮的鬥爭

一次次地壓得漪房喘不過氣來

幸好劉恒一直信她、體貼她

才讓她邁過了一關又一關

她一邊應付著呂後

企圖保住慎兒

一邊協助丈夫借修皇陵為名

秘密練兵

所有的大臣都說她是禍水

只有劉恒明白

她把所有的責任都擔下來

只為了他們能有美好的未來。

  不久子冉生下兒子難產而死

臨死前把兒子託付給漪房。

而漪房也生下了女兒館陶和兒子劉啟

她待三個孩子一視同仁

不想子冉的孩子被宮人紫蘇陷害致死。

一時間所有的髒水都潑向漪房

薄姬更是欲殺她而後快

而漪房正是利用這層關係

很好地平衡了呂後和代國之間的矛盾

為劉恒爭取了時間。

  ●後宮暗戰  皇帝劉盈一心嚮往著宮外自由自在的生活

慎兒幫助他逃到了宮外

呂雉派人追趕。

劉盈向呂雉說出了自己的心願

呂雉最終將自由還給了他

對外宣稱劉盈駕崩

立劉恭為帝

並下令所有的嬪妃都要殉葬。

慎兒想辦法接近呂雉的侄子呂祿逃過了劫難

一心想做人上人的她一刻也沒有停止自己的野心

她讓呂祿派兵軟禁了呂雉和劉恭

準備另立新帝。

劉恒和劉章聯手出兵

呂雉帶著遺憾死去

呂祿和慎兒趁亂逃了出去

慎兒的女兒王娡被宮人莫離抱走

流落民間。

戰爭結束

劉章和劉恒爭搶皇位

漪房巧妙地幫助劉恒贏得了人心

並用劉章的妻子呂魚做人質

幫助劉恒順利登上了皇位。

  成為皇后的漪房尋訪到了慎兒的下落

將她接到了身邊

慎兒表面懺悔苦惱

其實步步為營

想要侵佔漪房的皇后寶座

她故意設計讓漪房和劉恆產生隔閡

自己則趁虛而入得到了劉恒的寵倖

生下兒子劉武。

為了兒子的將來

慎兒將漪房的兒子劉啟視為眼中釘

處處設計陷害。

漪房得知一切

故意在食物裏下毒

誣陷慎兒

慎兒這才知道漪房不是不敢跟她鬥

而是不屑跟她鬥。

為了兒子能活

她跟漪房做了個交易

她認下一切罪名

漪房保她兒子一命

漪房答應了。

這一次

漪房沒有流眼淚

因為這件事其實沒有贏家。

  ●母子反目  劉啟在一次意外中打死了吳王劉濞的小兒子劉賢

漪房為顧全大局

將劉啟交給了劉濞

劉啟雖然保住了性命

卻對漪房心灰意冷

漸漸疏遠

他私自出宮認識了王娡

並被深深吸引。

劉恒久病難治

常常夜不能寐

漪房因為操勞

雙目失明

劉恒為了隱瞞自己的病情

將吐血的手帕偷偷藏起

而漪房也不揭穿

每每為他換新手帕。

終於

到了離別的時刻

劉恒告訴漪房

這一生沒有遺憾。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文章標籤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請問中國的家姓的由來?

我想知道的中國百家姓怎麼來的?例如每一個姓氏的祖先的姓是怎麼來的(像陳姓是的祖先的那個姓是陳是怎麼來的)
中 華 百 家 姓 一 覽 「姓氏」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

但在秦漢以前

姓和氏有明顯的區別。

姓源於母系社會

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

中國最早的姓

大都從「女」旁

如:姜

嬴等

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

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

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係的結果

這只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

因此

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

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

薑姓」時

可以明白

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

一姓薑

一姓姬

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稱;列山

軒轅。

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的局面表明

母權制已讓位於父權制

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

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

將常見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韻文

像一首四言詩

便與誦讀和記憶

因此

流傳至今

影響極深。

《百家姓》本來收集四百一十一個經贈補到五百零四個姓

其中單因姓四百四十四個

複姓六十個。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薑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範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於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餘 元 蔔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 舒 屈 項 祝 董 梁 杜 阮 藍 閔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梅 盛 林 刁 鍾 徐 邱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淩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柯 房 裘 繆 幹 解 應 宗丁 宣 賁 鄧 鬱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于 惠 甄 曲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穀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甯 仇 欒 暴 甘 鈄 曆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溥 印 宿 白 懷 蒲 邰 從 鄂 索 鹹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陽 鬱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党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卻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浦 尚 農 溫 別 莊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歐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 查 後 荊 紅遊 竺 權 逮 盍 益 桓 公 萬俟 司馬 上官 歐陽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于 單於 太叔 申屠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徐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司徒 司空-----------------------------至於每一個姓氏的祖先的姓是怎麼來的你可以到那網站去點選你想知道的姓氏來源

介紹的都很清楚哦!找到你的姓氏

在按連結

即可知道你的姓氏來源!

點選以下的姓就可以看到它的起源 {~_~}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1.htm 趙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2.htm 錢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3.htm 孫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4.htm 李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5.htm 周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6.htm 吳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7.htm 鄭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8.htm 王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9.htm 馮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0.htm 陳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1.htm 褚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2.htm 衛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3.htm 蔣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4.htm 沈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5.htm 韓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6.htm 楊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7.htm 朱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8.htm 秦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9.htm 尤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0.htm 許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1.htm 何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2.htm 呂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3.htm 施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4.htm 張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5.htm 孔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6.htm 曹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7.htm 嚴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8.htm 華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9.htm 金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0.htm 魏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1.htm 陶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2.htm 薑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3.htm 戚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4.htm 謝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5.htm 鄒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6.htm 喻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7.htm 柏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8.htm 水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9.htm 竇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0.htm 章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1.htm 雲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2.htm 蘇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3.htm 潘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4.htm 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5.htm 奚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6.htm 範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7.htm 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8.htm 郎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9.htm 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0.htm 韋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1.htm 昌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2.htm 馬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3.htm 苗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4.htm 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5.htm 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6.htm 方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7.htm 俞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8.htm 任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9.htm 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0.htm 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1.htm 酆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2.htm 鮑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3.htm 史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4.htm 唐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5.htm 費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6.htm 廉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7.htm 岑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8.htm 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9.htm 雷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0.htm 賀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1.htm 倪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2.htm 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3.htm 滕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4.htm 殷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5.htm 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6.htm 畢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7.htm 郝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8.htm 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9.htm 安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0.htm 常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1.htm 樂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2.htm 於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3.htm 時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4.htm 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5.htm 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6.htm 卞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7.htm 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8.htm 康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9.htm 伍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0.htm 餘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1.htm 元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2.htm 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3.htm 顧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4.htm 孟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5.htm 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6.htm 黃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7.htm 和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8.htm 穆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9.htm 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0.htm 尹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1.htm 姚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2.htm 邵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3.htm 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4.htm 汪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5.htm 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6.htm 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7.htm 禹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8.htm 狄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9.htm 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0.htm 貝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1.htm 明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2.htm 臧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3.htm 計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4.htm 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5.htm 成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6.htm 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7.htm 談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8.htm 宋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9.htm 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0.htm 龐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1.htm 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2.htm 紀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3.htm 舒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4.htm 屈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5.htm 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6.htm 祝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7.htm 董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8.htm 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9.htm 杜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0.htm 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1.htm 藍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2.htm 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3.htm 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4.htm 季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5.htm 麻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6.htm 強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7.htm 賈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8.htm 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9.htm 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0.htm 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1.htm 江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2.htm 童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3.htm 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4.htm 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5.htm 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6.htm 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7.htm 林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8.htm 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9.htm 鍾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0.htm 徐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1.htm 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2.htm 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3.htm 高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4.htm 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5.htm 蔡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6.htm 田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7.htm 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8.htm 胡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9.htm 淩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0.htm 霍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1.htm 虞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2.htm 萬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3.htm 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4.htm 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5.htm 昝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6.htm 管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7.htm 盧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8.htm 莫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9.htm 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0.htm 房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1.htm 裘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2.htm 繆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3.htm 幹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4.htm 解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5.htm 應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6.htm 宗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7.htm 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8.htm 宣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9.htm 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0.htm 鄧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1.htm 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2.htm 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3.htm 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4.htm 洪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5.htm 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6.htm 諸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7.htm 左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8.htm 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9.htm 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0.htm 吉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1.htm 鈕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2.htm 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3.htm 程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4.htm 嵇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5.htm 邢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6.htm 滑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7.htm 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8.htm 陸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9.htm 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0.htm 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1.htm 荀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2.htm 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3.htm 于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4.htm 惠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5.htm 甄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6.htm 曲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7.htm 家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8.htm 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9.htm 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0.htm 羿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1.htm 儲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2.htm 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3.htm 汲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4.htm 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5.htm 糜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6.htm 松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7.htm 井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8.htm 段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9.htm 富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0.htm 巫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1.htm 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2.htm 焦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3.htm 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4.htm 弓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5.htm 牧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6.htm 隗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7.htm 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8.htm 穀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9.htm 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30.htm 侯 參考資料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surname.htm

文章標籤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孔子以前稱為什麼師

請幫我查 急用~~ 請幫我各位大大 謝謝
至聖先師..順便給你一些關於他的資料..一.孔子三十而立

並開始授徒講學。

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

是較早的一批弟子。

當時辦學已名聞遐邇。

私學的創設

打破了

文章標籤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有誰知道''顏''這個姓的祖先是哪裡來的?

文章標籤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請問中國歷史中”五胡亂華”是否差一點就把漢族消滅?

請問中國歷史中

文章標籤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感情問題~測字~「再」~

目前不是情人也不是朋友以前不是情人但比朋友又高出一級測未來謝謝!
嗨!

版主 您好:提供本則淺學供您參考

希望對您的疑問有所幫助一些!

【同時也請各界前輩指導是幸!

】測【再】字

問:感情運(目前不是情人也不是朋友

以前不是情人但比朋友又高出一級;測未來)!

1.拆字:一、土、王、冉、

文章標籤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請問以下哪些是真實姓氏?

請問以下哪些是真實姓氏?玉、寧、韶、紫、珞、景、釧、東、宓、芮、司、莘、晏、倪、鳳、雲、雨、苻、燕、春、秋、冬、凌、霞、露、雪、霜、天、夕、晚、夜、鄆、風、月、井、絲、依、英、巧、宛、玲、西、竹、詩、蓮、可、思、蘆、亞、家、娜、荷、寒、桃、*竺、*桓、*卞、*郗、*夔、*嵇、*郜、*姒字前面有 * 符號的字

請提供讀音 謝謝^^
中國的姓氏無奇不有

據說大陸有人歷時三十年蒐集中國姓氏

共蒐集了10129個姓氏。

當然有很多都是稀有姓氏。

又據說千字文之中只有四個字不是姓氏

其他996個字都是姓氏。

以下是目前文獻資料上可以找到確定是姓氏的。

但其中有些姓氏

文獻上只註明是姓氏

而沒有來源及人名舉例。

玉:當姓氏時

音ㄙㄨˋ

出自西戎。

後漢時有玉况

為大司徒。

另有複姓「公玉」

音ㄍㄨㄥ ㄩˋ

春秋時有公玉帶、公玉冉。

寧:當姓氏時

音ㄋㄧㄥˋ

或寫做「甯」、「寗」。

出自周文王之後。

韶:姓氏

晉朝有韶石

官中牟令。

(沒有破音

同樣是唸ㄕㄠˊ。

以下當姓氏的音不是破音的

不再另外註明。

)紫:姓氏

出自何氏。

珞:姓氏

屬於稀姓(人數極少的姓氏)。

景:姓氏

戰國時有景差。

釧:姓氏

明朝有釧國賢、釧佩。

東:姓氏

舜時有東不訾。

宓:當姓氏時

音ㄈㄨˊ

與「虙」、「伏」通。

(宓字本音ㄇㄧˋ)芮:姓氏

出自芮伯之後。

司:姓氏

春秋時有司臣又。

另有複姓:司徒、司馬、司空。

莘:姓氏

出自祝融之後

宋朝有莘融。

晏:姓氏

出自黃帝之後

堯帝時有晏龍

春秋時有晏平、晏弱、晏嬰等。

倪:姓氏

漢朝有倪寬。

鳳:姓氏

春秋時有鳳綱。

雲:姓氏

出自縉雲氏之後。

唐朝有雲洪嗣

明朝有雲衢、雲岫。

雨:姓氏。

苻:始於南北朝前秦王苻洪

原出自有扈氏(夏朝時西北部落

姓娰)之後裔。

燕:當姓氏時

音ㄧㄢ。

出自燕國

邵公奭之後。

春:姓氏

出自黃氏

春申君黃歇之後。

秋:姓氏。

冬:姓氏

前燕時有冬壽

官司馬。

凌:姓氏

出自姬姓

周文王後裔。

三國時有凌統

明朝時有凌雲

清朝有凌如煥。

霞:沒有單姓

但有複姓露霞。

露:姓氏

出自姜姓之後。

春秋時有露堵父;漢朝時有露平

官上黨都尉。

另有複姓露霞。

雪:姓氏

明朝有雪霽

官巡簡。

霜:姓氏

出屈霜國。

天:姓氏

屬稀姓。

晚:姓氏。

目前在台灣、北京、遼寧、成都、雲南等地都有此姓。

夜:姓氏

據傳出自夜郎國。

鄆:姓氏

春秋時魯國大夫食采邑於鄆城

後以鄆為氏。

風:姓氏

出自伏羲。

月:姓氏

出自匈奴、蒙古、錫伯等族。

金朝時有月彥明

明朝時有月輝、月文憲。

井:姓氏

出自姜姓

漢朝有井丹。

絲:姓氏。

台灣苗栗南庄有此姓氏。

另外台灣的賽夏族原住民也有此姓氏。

依:姓氏。

英:姓氏

出於皋陶之後。

漢朝有英布

封九江王。

巧:姓氏。

台灣目前約有百餘人

其中包括明鄭時期由大陸來台的後裔

及台灣原住民。

宛:當姓氏時

音ㄩㄢ。

春秋時有宛射犬、宛春。

玲:姓氏

目前台灣花蓮有此姓氏

應屬稀姓

也可能是原住民姓氏。

西:姓氏

出自西門氏

為西門豹之後

改姓西。

另有複姓西門。

竹:姓氏

出自伯夷、叔齊之後。

伯夷、叔齊為孤竹國君之二子

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

因原出孤竹國王裔

故後世以竹為氏。

孤竹國位於遼西。

詩:姓氏

出自交阯國。

後漢有詩索。

可:姓氏

有兩個來源:一是北魏時期鮮卑改姓

二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在元朝滅亡時改姓。

前者

唐朝有可中正

宋朝有可懋。

目前則大部份可姓都是蒙古族。

思:姓氏

出自雲南。

明朝有思任發、思志道。

蘆:姓氏

出自莫蘆氏

北魏時將鮮卑族的複姓莫蘆改成單姓蘆。

明朝時有蘆才興。

目前在大陸姓氏人口排名第119名

人數不少。

亞:姓氏

稀姓。

家:姓氏

稀姓

出自姬姓。

漢朝時有家羨

宋朝時有家橫、家定國等。

寒:姓氏

出自任姓。

西漢有寒孺

後漢有寒朗。

桃:姓氏

來源:一是春秋時魯國大夫的采邑

以邑為氏;二是春秋時燕國左伯桃之後;三是彝族的姓氏。

竺:姓氏

音ㄓㄨˊ

與「竹」同音。

有一種說法是出自天竺國(即印度)

另一種說法是出自竹氏。

桓:姓氏

音ㄏㄨㄢˊ。

來源:一是出自姜姓

二是出自子姓

三是鮮卑族的複姓烏丸改姓桓。

三國時有桓範

晉朝時有桓溫、桓玄

唐朝時有桓彥範。

卞:姓氏

音ㄅㄧㄢˋ。

來源:一是黃帝的後裔

二是周文王的後裔。

春秋時有卞和、卞莊

晉朝時有卞敦

郗:姓氏

音ㄔ

出自黃帝後裔。

晉朝有郗超

唐朝有郗士美。

夔:姓氏

音ㄎㄨㄟˊ

稀姓。

來源:一是堯舜時樂正夔之後

二是楚君熊摯之後。

嵇:姓氏

音ㄐㄧ。

來源:一是出自稽氏改姓

二是出自鮮卑族的複姓統嵇改成單姓嵇。

晉朝時有嵇康

清朝有嵇璜。

郜:姓氏

音ㄍㄠˋ

出自周文王之後。

娰:姓氏

音ㄙˋ

出自夏禹。

題目中所列

找不到姓氏資料的只有:夕、蓮、荷、娜。

雖然找不到相關資料

但並不表示它們一定不是姓氏

也有可能是稀姓

因為太稀有

所以找不到資料。


文章標籤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請問有人有柳宗元(冉溪)這首詩的資料嗎

少時陳力希公侯

許國不復為身謀

風波一跌逝萬里

壯心瓦解空縲囚

縲囚終老無餘事

願卜湘西冉溪地

卻學壽張樊敬侯

種漆南園待成器請給我翻譯和國語讀音
《冉溪》[1]少時陳力希公侯[2]

許國不復爲身謀[3]。

風波一跌逝萬里[4]

壯心瓦解空縲囚[5]。

縲囚終老無餘事[6]

願卜湘西冉溪地[7]。

却學壽張樊敬侯[8]

種漆南園待成器[9]。

注解:[1]冉溪:又名染溪

柳宗元將其改名爲愚溪。

溪在永州市芝山區河西

東流入瀟水。

[2]陳力:貢獻才力。

希:希求。

公侯:古代五等爵位中最高的兩級。

這裏指創建公侯般的業績。

[3]許國:爲國家獻身

效力。

應允。

爲身謀:爲自已打算。

[4]風波一跌:指在永貞革新的風波中遭到失敗。

失足、挫折。

逝萬里:指被貶謫到遙遠的永州。

去。

[5]壯心:雄心壯志。

縲(lèi雷)囚:囚犯。

捆犯人的繩子。

[6]餘事:以外的事。

以後

以外。

[7]蔔:選擇。

湘西:瀟水西邊。

柳宗元詩文中常以湘代瀟。

[8]壽張:地名

即今山東省壽張縣。

樊敬侯:指東漢人樊重

字君雲

漢光武帝的內戚。

封壽張侯

死後縊號爲“敬”

故又稱樊敬侯。

[9]種漆南園:據《後漢書》記載

樊重想做器物

但沒有木材

便在南園栽種梓樹和漆樹。

當時的人都嘲笑他。

日後樹長成材

器物終于做成了。

嘲笑過他的人都來向他借用。

今譯:從小發奮圖强希望建功立業

以身許國從未想過謀取個人謀福。

在宦海風波中一跌便來到了萬里之外

壯志瓦解成了個未被捆綁的囚徒。

囚居到老也沒有其他的事情可做

只願在瀟水冉溪邊選個居處。

學習那東漢的壽張侯樊重

在南園種上漆樹待它成材後製作器物。

賞析:元和四年秋

柳宗元在法華寺西亭發現“怪特”的西山以後

游踪曾一度集中在河西冉溪一帶。

他在《愚溪詩序》一文中說:“灌水之陽有溪焉

東流入于瀟水

或曰冉氏嘗居也

故姓是溪爲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

名之以其能

故謂之染溪。

餘以愚觸罪

謫瀟水上

愛是溪

入二、三裏

得其尤絕者家焉。

……故名之爲愚溪。

”根據詩題“冉溪”及詩句“願卜湘西冉溪地”

該詩當作于元和五年柳宗元遷居冉溪之畔

改稱愚溪之前。

詩回顧了參加“永貞革新”的經歷

對慘遭貶謫表示憤憤不平

抒發了堅持信念

寄希望于未來的偉大抱負。

全詩共8句

前4句寫被貶前的事情

他少年得志

21歲考取進士

26歲又中博學宏詞科高第

授集賢殿正字

後又任藍田縣蔚

監察禦史裏行。

在“永貞革新”中

柳被提升爲禮部員外郎

成爲改革派中的重要骨幹。

王叔文集團執政的時間總共半年

真正大刀闊斧改革朝政也不過兩、三個月

但却有力打擊了弄權的宦官和跋扈的藩鎮

革除弊政

打擊貪暴

選用賢能

减免賦稅

“百姓相聚歡呼大喜”。

這在歷史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王叔文集團被稱爲“二王、劉、柳”

這足可見柳宗元在改革派中的地位與影響。

他後來在信中自述“于衆党人中

罪狀最甚”(《寄許京兆孟容書》)

也充分表明了他在推動當時的改革鬥爭中所起的積極作用。

前兩句寫了年青時的抱負

渴望貢獻才力創建公侯般的業績

决心報效國家不考慮個人的得失。

三、四句是對參與“永貞革新”遭到挫折的概寫

象一隻搏擊長空的蒼鷹

突遭險遇

“炎風溽暑忽然至

羽翼脫落自摧藏”

變成了“籠鷹”

被貶到遙遠的永州

壯心瓦解徒然落得個囚犯的身分。

從“超取顯美”的朝中命官到流落南荒的謫吏

打擊是殘酷的

身心都受到摧殘

然而

即使萬受擯弃

名列囚籍

也“不更乎其內”

“不變其操”

這就他的胸襟和節操。

後四句寫今後的打算

“縲囚終老無餘事

願卜湘西冉溪地。

”囚徒到老沒有別的事情可做

只希望在瀟水冉溪邊選擇一塊地安居。

調子不高

先抑後揚。

他喜愛這裏的風光“尤絕”

“清瑩秀澈

鏘鳴金石”

故改“冉溪”爲“愚溪”

還在溪邊構建“愚堂”

幷寫了一系列以愚溪爲題材的詩文。

“却學壽張樊敬侯

種漆南園待成器。

”姑且學習壽張侯樊重的榜樣

在南園種上漆樹

待它長大成材後制做器具。

柳宗元在這裏引用樊敬侯這一歷史典故

表明自己不甘心無所作爲

决心象樊重那樣

不怕打擊嘲笑

經過長期努力

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種漆南園”不過是一個比喻

不僅僅局限于種樹

而包括培養人才

“複操爲文”等等。

可以說

柳宗元是中國古代優秀知識份子的典範

他在“永貞革新”的鬥爭中經受了磨煉考驗

“輔時及物”“利安元元”的理想幷沒有泯滅。

因禍得福

政治上的失敗

使他有可能接觸田夫野老

有時間讀“經史諸子數百卷”

有機會繼續思考改革

有精力寫作宏文

終于成爲世人皆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呂國康撰稿:2005-09-26)原文轉載自:http://www.yzcity.gov.cn/col12/col74/article.htm1?Id=34406

文章標籤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百家姓》(4-2):沈

《百家姓》(4-2):沈文/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明慧學校】 沈 (ㄕㄣˇ)。

【歷史來源】 1、出自姬姓

以國為姓

是黃帝的後裔。

沈本是上古國名

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

周初時

武王死後

由年幼的成王即位

周公旦(文王第4子)攝政。

季載(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

被周公舉薦為周天子的司空

後成王將其叔叔季載封於沈國

又名聃國。

季載又稱冉季載。

聃又寫作冉

古時

冉、沈讀音相同。

春秋時

沈國為蔡國所滅

季載之後子逞逃奔楚國

其後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

稱沈氏。

2、出自羋姓

是顓頊帝的後裔。

春秋時

楚莊王之子公子貞被封在沈邑

其後遂以封邑名命姓

稱沈姓。

3、出自羋姓

春秋楚國王族弟子戍之後

以地名為氏。

據《風俗通》、《姓譜》等載

春秋時楚莊王有曾孫名戍

在楚平王時任沈縣(今安徽臨泉)縣尹

世稱沈尹戍。

其後人有的遂以地為姓

稱為沈氏。

4、出自姒姓

為春秋時沈子之後

以祖名為氏。

5、出自少數民族。

朝鮮族、滿族、土家族、回族等均有沈姓。

【郡望】 1、吳興郡:三國時置郡

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

相當於現在浙江省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一帶地區

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2、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

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

相當於現在河南省穎河、淮河之間

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

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

【堂號】 夢溪堂:宋朝時沈括博學能文

累官翰林學士三司使。

他對天文、歷算、方志、音樂、醫藥無所不通。

他開始製造了渾天儀、景表、浮漏等天文儀器。

開創了隙機、渾圓兩術和弧矢、割圓術的先河。

著有《夢溪筆談》。

沈氏因以「夢溪」為號。

【歷史名人】 沈約沈約(西曆441-西曆513年)

字休文

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人

先後在宋、齊、梁三朝做官

舊史一般稱他是梁朝人。

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

在齊仕著作郎、尚書左丞、驃騎司馬將軍。

齊梁之際

蕭衍重之

封建昌縣侯

官至尚書左僕射

後遷尚書令

領太子少傅

成為宰相。

沈約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

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

莫強周、沈」的說法

足見其家族社會地位的顯赫。

沈約從少年時代起就很用功讀書

白天讀的書

夜間一定要溫習。

他母親擔心他的身體支持不了這樣刻苦的學習

常常減少他的燈油

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

青年時期的沈約

已經「博通群籍」

寫得一手好文章

並且對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從二十幾歲的時候起

用了整整二十年時間

終於寫成一部晉史120卷。

可惜

這部晉史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西曆 487年

奉詔修《宋書》

一年完成。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百家姓》(4-2):沈

《百家姓》(4-2):沈文/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明慧學校】 沈 (ㄕㄣˇ)。

【歷史來源】 1、出自姬姓

以國為姓

是黃帝的後裔。

沈本是上古國名

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

周初時

武王死後

由年幼的成王即位

周公旦(文王第4子)攝政。

季載(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

被周公舉薦為周天子的司空

後成王將其叔叔季載封於沈國

又名聃國。

季載又稱冉季載。

聃又寫作冉

古時

冉、沈讀音相同。

春秋時

沈國為蔡國所滅

季載之後子逞逃奔楚國

其後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

稱沈氏。

2、出自羋姓

是顓頊帝的後裔。

春秋時

楚莊王之子公子貞被封在沈邑

其後遂以封邑名命姓

稱沈姓。

3、出自羋姓

春秋楚國王族弟子戍之後

以地名為氏。

據《風俗通》、《姓譜》等載

春秋時楚莊王有曾孫名戍

在楚平王時任沈縣(今安徽臨泉)縣尹

世稱沈尹戍。

其後人有的遂以地為姓

稱為沈氏。

4、出自姒姓

為春秋時沈子之後

以祖名為氏。

5、出自少數民族。

朝鮮族、滿族、土家族、回族等均有沈姓。

【郡望】 1、吳興郡:三國時置郡

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

相當於現在浙江省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一帶地區

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2、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

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

相當於現在河南省穎河、淮河之間

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

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

【堂號】 夢溪堂:宋朝時沈括博學能文

累官翰林學士三司使。

他對天文、歷算、方志、音樂、醫藥無所不通。

他開始製造了渾天儀、景表、浮漏等天文儀器。

開創了隙機、渾圓兩術和弧矢、割圓術的先河。

著有《夢溪筆談》。

沈氏因以「夢溪」為號。

【歷史名人】 沈約沈約(西曆441-西曆513年)

字休文

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人

先後在宋、齊、梁三朝做官

舊史一般稱他是梁朝人。

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

在齊仕著作郎、尚書左丞、驃騎司馬將軍。

齊梁之際

蕭衍重之

封建昌縣侯

官至尚書左僕射

後遷尚書令

領太子少傅

成為宰相。

沈約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

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

莫強周、沈」的說法

足見其家族社會地位的顯赫。

沈約從少年時代起就很用功讀書

白天讀的書

夜間一定要溫習。

他母親擔心他的身體支持不了這樣刻苦的學習

常常減少他的燈油

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

青年時期的沈約

已經「博通群籍」

寫得一手好文章

並且對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從二十幾歲的時候起

用了整整二十年時間

終於寫成一部晉史120卷。

可惜

這部晉史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西曆 487年

奉詔修《宋書》

一年完成。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呂祖聖德諸品經(本經群出自三十二卷版全書)

             (本經群出自三十二卷版全書) 呂祖全書聖德諸品經小序聖德諸品經二十四篇。

呂祖飛鸞於刊江之蓮華社所著也。

今讀其經。

粹然性命之言。

而深斥夫男女黃白之說。

蓋粹仙經之妙旨。

而盡發其融貫。

闢邪宗之妄見。

而大肆其廓清。

惟其憂深而慮遠。

不禁言切而說詳。

實與八品五品三品叅同諸經同一心法。

表裏六經。

貫通三教。

不特五千言之功臣。

抑亦四子五經五千四百藏經之支派也。

考其時則順治丁酉。

其地則澹寧堂。

清信社。

空凌閣。

悟真齋。

其人。

則漢如施子。

及維清惟靜二字。

經二十四篇。

中附坤元經一篇。

經後附說三篇。

係寫本。

姪允誠藏之。

因輯全書。

出而合纂。

仍分二卷。

不忘所自。

誌之。

 目錄聖德經         賢德經       修養經        養氣存神經      定證經     夜氣妙經    無有執著經     湛寧經       伭宗大乘經    無上大乘經     證修經 聖德經天尊曰。

兩儀初分。

法象昆侖。

爰有大圜。

包絡乾坤。

日躔月軌。

磨蟻旋奔。

雷風交鼓。

灝氣吞吐。

澤山融結。

互紐其根。

氣貫地域。

精附天元。

天通渾蓋。

地擬覆槃。

二極相望。

圭臬同觀。

虛中自運。

禪代無端。

萬形錯落。

終古循環。

穆穆皇羲。

體寂無為。

洞窺無始。

幽贊兩儀。

神武獨寤。

龍駰貢靈。

忘言得意。

應樞寢繩。

挈道之密。

發神之幾。

功揆元化。

首作君師。

孰聘羲心。

玄通妙理。

闔坤闢乾。

一人而已。

炎帝纂乾。

默成不言。

相土辨方。

範金脈泉。

厚生正本。

以若民天。

芸芸懋遷。

日中晏然。

重卦演易。

枕方抱員。

神矣烈山。

歸藏玄玄。

軒皇有熊。

慧濟靈通。

順天紀人。

鼓鬯和風。

爰立六相。

咨於闔宮。

科垂六禁。

律制五鐘。

黼黻文章。

扆雲乘龍。

錄圖禪媯。

丹書洪濛。

功冠五列。

道契崆峒。

孰謂鼎湖。

垂髯墮弓。

巍巍放勳。

乃聖乃神。

文思灝灝。

河圖赤文。

錫汝帝則。

立我蒸民。

其德不回。

其仁如春。

丹車黼裳。

就日望雲。

作息耕鑿。

歌者何人。

帝德重華。

克諧有家。

執一行微。

決若江河。

咨爾歷數。

格於文祖。

玉燭時調。

卿雲膏雨。

垂衣觀象。

戢其千羽。

薰風阜財。

鳳翔獸舞。

日月光華。

明明在天。

後有作者。

孰知其玄。

禹勤幹蠱。

克艱陳謨。

伭圭既錫。

受命如初。

危微密諦。

欽承二帝。

舟中一笑。

車前墮泪。

堯舜為心。

如太虛空。

昌言則拜。

擊鐸懸鐘。

茫茫禹跡。

彼於流沙。

遠溯明德。

大地山河。

高陽才子。

作士明刑。

敷陳九德。

惠可底行。

念兹在兹。

道合危微。

天自我民。

聰明明威。

天工人代。

人天不貳。

慎厥身修。

迪德底叙。

厥叙伊何。

協恭惟和。

明良喜起。

載賡載歌。

天民莘野。

堯舜為徒。

三聘而出。

帶雨春鋤。

本來先覺。

不益農夫。

一夫不獲。

時引為辜。

天有明命。

其難其慎。

一德一心。

惟微心印。

一介為重。

天下為輕。

阿衡之志。

日月貞明。

殷宗思道。

恭默無言。

旁求良弼。

礪金濟川。

千聖絕學。

真覺罔覺。

道積厥躬。

遜志乃恪。

惟天聰明。

惟聖從繩。

訥誨教學。

作醴和羹。

堯舜厥后。

媲美阿衡。

伭伭帝賚。

比於列星。

於赫成湯。

宅殷造商。

天錫智哲。

表正萬邦。

三方解網。

六事禱雨。

盤銘日新。

樂奏大濩。

皇矣帝命。

厥有恆性。

昭德建中。

日躋聖敬。

穆穆厥聲。

濯濯厥靈。

載歌商頌。

金石和聲。

姬公至德。

通於神明。

人歌赤舄。

天啟金滕。

夙夜在公。

乃陳豳風。

所其無逸。

以迪王公。

三吐延賢。

三笞養正。

罔念克念。

幾嚴狂聖。

宥密緝熙。

文王我師。

百世可作。

公不我欺。

武公既耄。

悒悒稱道。

旅規工誦。

御箴矇誥。

如璧私磨。

白圭是寶。

靡盈夙成。

有猷辰告。

順德之行。

知德允蹈。

心通屋漏。

學闖堂奧。

敷求典刑。

孔昭伭昊。

是日睿智。

匪夷所造。

天篤周祜。

誕茲山甫。

懿德柔嘉。

不茹不吐。

出納喉舌。

民命筱賦。

夙夜媚茲。

衮職克補。

秩秩民彝。

昭昭帝則。

翼翼小心。

憲憲令德。

令德令名。

以贊中興。

永懷哲人。

百世風清。

天祚蒼籙。

降割於殷。

姬文蒙難。

清微其身。

乃觀易象。

翼翼純純。

極深通志。

研幾入神。

祉承天命。

恪守坤貞。

誕登於岸。

化道迷津。

憲憲文德。

昭昭令聞。

悠悠我師。

尚想哲人。

謇謇君子。

其道猶龍。

風雨如晦。

非適為容。

蒙難正志。

亦污亦隆。

敷陳皇極。

錫福王躬。

明用稽疑。

龜筮協從。

變夷從夏。

亦大其宗。

仁扶元化。

道暢玄風。

百世之師。

功在羣蒙。

皇矣尼父。

憲天闡道。

鳳德興歌。

龍潛蘊藻。

折鏑絕韋。

思深灝灝。

上印羲皇。

中探文奧。

太極先天。

洗心獨抱。

讚首六經。

功垂萬寶。

河絡重光。

乾坤再造。

猗歟素王。

德參伭昊矣。

  賢德經 天尊曰。

羲文世邈。

東周運乖。

爰有素王。

天不可階。

子淵默識。

澹然心齋。

庶幾卓爾。

萬仞縣崖。

易贊三五。

絕學無涯。

豈繄素臣。

虞夏孔懷。

禹稷三過。

易地則皆。

尚友斯人。

亦竭吾才。

出入蒹葭。

其樂孔嘉。

汶水高節。

不臣三家。

政明御馬。

均力和駕。

良驥絕塵。

亦行其野。

二冉並驅。

子淵接軫。

百世吾師。

千秋孝閔。

猗與純德。

在貧如客。

問仁請事。

居敬為則。

上嘉陶唐。

下樂三王。

可使南面。

豈繄升堂。

雖無顯命。

亦有令名。

幹父之蠱。

克振家聲。

敬叔循循。

富能速貧。

群居樂義。

獨居思仁。

適周問禮。

乃見偉人。

御書在魯。

掌故猶存。

白圭三復。

其德彌尊。

興思禹稷。

志在先民。

四友升堂。

十哲同科。

器若瑚璉。

功在琢磨。

弗如自見。

無言忘辯。

性天有聞。

乃悟一貫。

日月貞一。

五星常煥。

偉為知聖。

蔚有餘粲。

天與之貌。

與天為徒。

材厚德豐。

蔚為醇儒。

賤之不怒。

貴之不喜。

苟利於民。

廉行於己。

楚江南遊。

二鱗夾舟。

斷蛟投璧。

以愧陽侯。

悠悠吾里。

欽崇冠履。

百代典刑。

高山仰止。

蓬戶雍雍。

彈琴歌風。

洙泗卒業。

西河道通。

學聞損益。

教鎔本末。

近思知仁。

表裏洞豁。

刪述之後。

爰有傳經。

斯文未喪。

燎若星辰。

禮樂禔躬。

絃歌雝雝。

愛人易使。

大道為公。

慮成若豫。

修德於庸。

入室高士。

式廬清風。

聖德淵廣。

膏雨其通。

上德不德。

無乃伭同。

舞雩鼓瑟。

童冠春風。

再傳而參。

一唯而通。

獨行四德。

恪修七教。

養志逮親。

守身惇孝。

曳跿歌商。

金石其章。

皜皜入室。

江漢秋陽。

曰宏曰毅。

任仁惟己。

存順歿寧。

得正斯已。

堂堂顓孫。

前光後輝。

執德信道。

聖人為依。

參前倚衡。

知德者稀。

入官六善。

禮樂可儀。

不伐美功。

不蔽羣黎。

孔曰仁矣。

終身庶幾。

王佐之才。

鳴琴單父。

陽鱎驅車。

筆諫悟主。

佚於佐賢。

事而稟度。

明德達闇。

刑于漁父。

學明友親。

三得自許。

君子若人。

能取能與。

繩繩祖訓。

詩禮箕裘。

道宗舜文。

世業作求。

心其精神。

學必由聖。

精以致材。

一以定性。

慥慥惟庸。

浩浩惟中。

闇然尚綱。

穆乎篤恭。

發育峻極。

基在爾室。

內聖外王。

退藏於密。

孔門私淑。

夜思晝行。

道閑聖軌。

覺牖民生。

直指見性。

人心是正。

夜氣存存。

幾希定命。

一本四端。

赤子孩提。

良心獨露。

昭挈良知。

姬孔絕巘。

百年覿面。

我仰大賢。

泰華江漢。

  修養經天尊曰。

天之道。

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

故與時爭之者昌。

與人爭之者凶。

吉凶禍福。

窅窅冥冥。

其災禍也。

非富貴者。

可請而避。

其榮盛也。

非貧賤者。

可欲而得。

惟為惡則禍來。

惟修善則福生。

福生於清儉。

德生於卑退。

道生於安靜。

命生於和暢。

患生於多慾。

禍生於多貪。

過生於輕慢。

罪生於不仁。

仁者。

修善積德。

成仁入道。

以忠以孝。

希聖希賢。

伯夷叔齊之高風。

曾參閔子之大孝。

人歿道存。

充塞天地。

或悔過自新。

雖失之於少壯。

修行贖罪。

冀得之於暮衰。

靜以安身。

和以保神。

精以致真。

抱經濟之才。

泛然若無。

洞古今之事。

曠然若虛。

爵之不動。

祿之弗受。

忘形于塵俗之中。

得性出雲霞之外。

希高敦古。

克己知幾。

瀟洒蓬門。

貧同原憲。

簞瓢陋巷。

樂想顏回。

閑邪存誠。

守瓶執玉。

超跡滓穢。

棲真虛無。

有事無事。

常若無心。

處寂處喧。

其志惟一。

制念以定志。

靜身以安神。

保氣以存精。

思想兩忘。

方可云道。

是故有有不有。

無無不無。

有者因無而生。

形者須神而立。

故有乃無之宮。

形乃神之宅。

所以全宅以安主。

修身以養神。

若氣散歸空。

遊神為變。

猶火之於燭。

燭靡則火不居。

水之於堤。

堤壞則水不住。

魂勞神散。

何道可成。

神者魂也。

降之於天。

鬼者魄也。

經之於地。

是為神能服氣。

形能食味。

氣清則魂爽。

形勞則魄濁。

服炁者綿綿而不死。

身騰於天。

食味者混混而夭亡。

形沉於地。

修行之士。

性命雙修。

形神合一。

故能長生。

故一飱一寐。

性命相關。

一坐一行。

死生是賴。

虛心不外。

入於伭伭。

其妙可以自得。

而難以口言。

雖不深造洞天。

遠尋福地。

亦可以延生。

娛景歲月。

其如道何。

 養氣存神經天尊曰。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其為氣也。

至大至剛。

以直養而無害。

斯孟子之大訓也。

夫道之在天地間者。

氣也。

日非氣不臨照。

月非氣不生光。

故四時成歲。

萬物生成者。

無非資乎日月。

日月之行。

無非資乎氣也。

道之在人者。

亦氣也。

胎卵濕化。

非氣不生。

一陰一陽。

非氣不成。

天地非氣不位。

萬物非氣不育。

氣之時義大矣。

是故胎從氣結。

氣從胎息。

氣入則生。

氣出則死。

知養其氣。

可以長生。

固守虛無。

以養其氣。

神行氣行。

神住氣住。

若欲長生。

神氣常住。

我不動心。

無來無去。

不出不入。

自然常住。

寬急得中。

常自調適。

制而無著。

放而不逸。

處喧無惡。

涉事無迹。

真定真空。

真密真默。

默則存元。

空則內燭。

定則息長。

密則不觸。

斷想絕夢。

畱神棄識。

定可生慧。

太虛太極。

定心之上。

豁然貫通。

定心之下。

曠然無覆。

無所障礙。

中和廻溢。

心與道合。

養氣始足。

鍊形為氣。

名曰真人。

鍊氣成神。

名曰神人。

鍊神還虛。

名曰仙人。

鍊虛合道。

名曰至人。

天尊說是經已。

又說偈曰。

欲養浩然氣。

務在制心。

使身為之舍。

神為氣之主。

又為氣之子。

氣又神之母。

安則主人居。

躁則主人逋。

神去氣即散。

氣散身則殂。

忘言降其心。

無為可以固。

使不離伭牝。

不渴且不饑。

食氣即陰氣。

纖毫亦須除。

澹味依其候。

陽壯是為助。

不為物所牽。

一息深深處。

不出亦不入。

忘久勤可住。

夜氣百字碑。

是因養氣故。

妙道實空伭。

悟得真常路。

 定證經天尊曰。

道種於信。

德生於敬。

敬者道之根。

信者德之蔕。

根深則道長。

蔕固則德茂。

加以勤行。

斷其疑惑。

得道必矣。

棄事則形不勞。

無為則心自安。

迹彌遠俗。

心彌近道。

靜則生慧。

動則成昏。

收心離境。

各返虛無。

外無所為。

內無所著。

與時消息。

順中為常。

湛寂虛心。

其道自歸。

毋生得失之心。

毋啟有為之識。

有為無為。

心常安泰。

與物同求而不同貪。

與物同得而不同積。

不貪則無憂。

不積則無失。

迹固同人。

心宜異俗。

色相外空。

色想內忘。

想悉是空。

色何為主。

當知苦楚由於我身。

我身既無。

苦楚奚自。

內觀無心。

心無其心。

外觀無形。

形無其形。

無無既無。

苦從何入。

入道必定。

定則見性。

定則明心。

定則立命。

定無心定。

無所不定。

定則入道。

神異之妙。

靈而有性。

虛而無象。

隨迎不測。

影響莫求。

不知其然。

而合自然。

謂之神人。

與神合一。

體無變滅。

形與道通。

無死無生。

蹈水火而無害。

對日月而無形。

形神並一。

真空常久。

是故聖人。

含其光。

藏其輝。

兼被於神。

以其全備。

凝神寶炁。

學道無心。

神與道符。

謂之得道。

如山有玉。

草木以之而不凋。

有人懷道。

形骸以之而永固。

修養脫化。

幻質同神。

鍊形入微。

與道冥一。

智昭無邊。

形超靡極。

綜色空而為用。

含造化以成功。

真應無方。

其惟道德。

於是天尊說是經已。

復說偈曰。

大道伭伭。

地天坤乾。

死生事大。

五行倒顛。

定靜無為。

晃朗常緜。

湛寂真神。

敬信是原。

黽勉精進。

銳奮悟先。

體寂味淡。

云佛云禪。

空空不空。

實道證仙。

 夜氣妙經爾時天尊在於蓮華社澹寧堂。

與維清子。

漢如子。

說夜氣之妙。

經曰。

一氣孔神。

於中夜存。

虛以待之。

無為之先。

此先天之夜氣。

凝焉而作。

霧散毫末。

夜氣既歸。

肝膽是宅。

此後天之夜氣。

吾為子說先天之氣。

於是天尊。

溫良慈泰。

和安寧順。

融然肅然。

而說伭黃氤氳。

自降自升。

我抱太沖。

常息常生。

天根未發。

萬籟入幾。

六陰既翕。

無往不歸。

當斯時也。

若希若微。

絲絲相續。

息息相依。

營抱其一。

神棲其根。

如水斯活。

如泉斯溫。

是故至人。

性性存存。

人非蘊界。

出非隨緣。

澹兮無人。

廓兮無天。

我作是觀。

默養端倪。

虛以集之。

一以致之。

箇中之真。

聖胎在茲。

其覺于于。

其息深深。

無旦無晝。

無古無今。

天定人則。

人竅天心。

定竅同伭。

伭伭冥冥。

天尊說是妙經已。

又從而戒諸子曰。

吾今所說夜氣。

是為先天之奧。

諸子體行三復。

即獲實踐。

非泛泛常言者。

此也。

於是焚香。

信受作禮而退。

 無有執著經爾時天尊再過蓮華之社。

澹寧之齋。

說無有執著之妙。

曰。

道本虛無。

無未嘗無。

有未嘗有。

可以神悟。

未可言說。

即有可言。

無非讚妙。

究竟其妙。

言下難尋。

若不追尋。

當面錯過。

所以為難。

若以為難。

則棄之矣。

叩其兩端。

唯不可著。

唯守虛無。

精氣神主。

棄之非是。

作為內觀。

反聽提氣。

唯此數者。

皆非道事。

不著天然。

撥雲觀日矣。

天尊曰。

扶養性命守虛無。

閈塞命門如玉都。

七門雖開。

亦有常關。

散之蔽天。

收之一粟。

心了然明。

渾渾淪淪。

乾坤未判。

方為道真。

心神合一。

心化神存。

存則變。

變則化矣。

天尊曰。

繫子長流心安寧。

閈子精路可長活。

此內作法。

無為而虛。

見經而思。

慎勿他之。

天七地三。

崑崙神馳。

駐則定。

定則化矣。

天尊曰。

魂欲上天。

魄欲入淵。

天淵之隔。

吾獨不然。

還魂返魄。

道合自然。

璇璣懸珠。

環而無端。

玉戶金籥。

身兒固堅。

載地伭天。

坤乾迫元。

象以四時。

其赤如丹。

前仰後卑。

異戶各閂。

送子還兮。

丹與伭泉。

以上靈妙。

妙弗盡言。

勉而行之。

入則知伭。

回也樂之矣。

 湛寧經天尊曰。

道在乎神。

神在乎真。

無為而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請問孔子的職業是什麼.他出生的年月日.他的配偶.本籍.出生地

請問孔子的職業是什麼?他出生的年月日?他的配偶?本籍(....省....縣)?出生地(....省....縣)? 請盡快答覆我~阿里阿多
孔子生平介紹   孔子(前551-前479)

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名丘

字仲尼

魯國人。

家 世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

殷王室的後裔。

周武王滅殷後

封殷宗室微子啟于宋。

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

四傳至泯公共。

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于其弟鮒祀。

弗父何為卿。

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

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

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

久為上卿

以謙恭著稱於世。

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

按周禮制

大夫不得祖諸候

“五世親盡

別為公候”

故其後代以孔為氏。

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

弒宋殤公

殺孔父嘉。

其後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

卿位始失

下降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

父親名紇

字叔

又稱叔梁紇

為一名武士

以勇力著稱。

叔梁紇先娶施氏

無子

其妾生男

病足

複與顏徵在婚

生孔子。

生 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

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

按《谷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

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西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

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

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

素有“禮樂之邦”之稱。

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劄觀樂於魯

嘆為觀止。

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

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

”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

家境衰落。

他曾說過:“吾少也賤

故多能鄙事。

”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

雖然生活貧苦

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

他善於取法他人

曾說:“三人行

必有吾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

好學不厭

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

並開始授徒講學。

凡帶上一點“束修”的

都收為學生。

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

是較早的一批弟子。

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

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

私學的創設

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

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後

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

昭公初年

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

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

孔子離魯至齊。

齊景公向孔子問政

孔子說:“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又說:“政在節財。

”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

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

遂又返魯

“退而修詩書禮樂

弟子彌眾”

從遠方來受學的

幾乎遍及各諸候國。

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

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

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

“陪臣執國命”的狀況

不願出仕。

他說:“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

”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

孔子才見用於魯

被任為中都宰

是年孔子五十一歲。

“行之一年

四方則之”。

遂由中都宰遷司空

再升為大司寇。

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穀之會

魯由孔子相禮。

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早有防範

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

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

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

抑制三桓

援引古制“家不藏甲

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

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

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

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

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

定公圍之不克。

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

齊人聞而懼

恐魯強而並己

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

季桓子受齊女樂

三日不聽政。

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

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余弟子離開“父母之邦”

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

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

先至衛國

始受衛靈公禮遇

後又受監視

恐獲罪

將適於陳。

過匡地

被圍困五天。

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

因晉內亂而未往

只得又返衛。

曾見南子

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

衛靈公怠於政

不用孔子。

孔子說:“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

三年有成。

”後衛國內亂

孔子離衛經曹至宋。

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

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

是年孔子六十歲。

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

曾“厄于陳蔡之間”。

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

陳、蔡大夫圍孔子

致使絕糧七日。

解圍後孔子至楚

不久楚昭王死。

衛出公欲用孔子。

孔子答子路問曰

為政必以“正名”為先。

返衛後

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

但仍不見用。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

率軍在郎戰勝齊軍。

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

孔子遂歸魯

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

魯人尊以“國老”

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

但終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

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年譜   一歲 西元前551年

周靈王二十一年

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曆八月廿七日

孔子生於魯國陬(zōu)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靈洞”

傳說爲孔子誕生地)。

因父母禱于尼丘山而生

故名丘

字仲尼。

  二歲 西元前550年

周靈王二十二年

魯襄公二十三年

孔子在魯。

  三歲 西元前549年

周靈王二十三年

魯襄公二十四年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去世

葬於防(今曲阜縣東二十五裏處之防山

今稱梁公林)。

孔子的母親顔征在攜孔子移居魯國的首都曲阜闕裏定居

孤兒寡母

家境貧寒。

  四歲 西元前548年

周靈王二十四年

魯襄公二十五年

孔子在魯。

  五歲 西元前547年

周靈王二十五年

魯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在魯。

  六歲 西元前546年

周靈王二十六年

魯襄公二十七年。

孔子在母親顔征在的教育下

自幼好禮

“爲兒嬉戲

常陳俎豆

設禮容”(《史記·孔子世家》)

演習禮儀。

  七歲 西元前545年

周靈王二十七年

魯襄公二十八年

孔子在魯。

  周靈王死

其子貴立

是爲周景王。

  八歲 西元前544年

周景王元年

魯襄公二十九年

孔子在魯。

  吳公子季劄赴魯觀周禮——魯系周公封地

可用天子禮樂

所以保存周禮較完備。

  九歲 西元前543年

周景王二年

魯襄公三十年

孔子在魯。

  這一年鄭國子産執政

“使都鄙有章

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

廬井有伍。

”(《左傳·襄公三十年》)鄭國大治。

後來孔子對子産的政績評價很高。

  十歲 西元前542年

周景王三年

魯襄公三十一年

孔子在魯。

  魯襄公死

其子裯(chóu)繼位

是爲魯昭公。

鄭人遊於鄉校

議執政善否。

然朋勸子産毀鄉校

子産不聽

曰:“其所善者

吾則行之

其所惡者

吾則改之

是吾師也

若之何毀之?”孔子後來評價子産這些話時說:“以是觀之

人謂子産不仁

吾不信也。

”(均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可見孔子對子産尊重民意評價很高。

  十一歲 西元前541年

周景王四年

魯昭西元年

孔子在魯。

  十二歲 西元前540年

周景王五年

魯昭公二年

孔子在魯。

  春

晉侯使韓宣子聘魯

觀書于太史氏

見《易象》與《春秋》

說:“周禮盡在魯矣。

吾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左傳·昭公二年》)此類文獻大概爲魯國所專藏

這是孔子成長爲中國封建社會的聖人的土壤。

  十三歲 西元前539年

周景王六年

魯昭公三年

孔子在魯。

  齊國晏嬰使晉

與晉卿叔向談及齊政歸陳(田)氏

因齊君加重賦稅

濫取於民

而陳氏則採用施恩人民

收爲己助的辦法

以弱公室。

叔向認爲晉國公室也到了末世

人們聽到國君的命令

“如逃寇仇”(《左傳·昭公三年》)。

可見這時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已經很尖銳了。

  十四歲 西元前538年

周景王七年

魯昭公四年

孔子在魯。

孔子說:“吾少也賤

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說明孔子少年時代曾從事過各種勞動。

  冬

鄭國子産制定丘賦制度。

  十五歲 西元前537年

周景王八年

魯昭公五年

孔子在魯。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論語·爲政》)   這時孔子在童年艱苦學習的基礎上

更自覺地在學業和品德上不斷提高完善自己。

  魯國改三軍爲四軍

叔孫、孟孫各領一軍

季孫領二軍。

當時軍、賦統一

分軍即分賦

所以當時稱此舉爲“四分公室”(《左傳·昭公五年》)。

  十六歲 西元前536年

周景王九年

魯昭公六年

孔子在魯。

  三月

鄭國鑄刑書。

“禮治”衰替

法治漸起。

  十七歲 西元前535年

周景王十年

魯昭公七年

孔母顔征在卒

此後不久

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

孔子赴宴

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十一月

魯國的執政者季武子卒。

  十八歲 西元前534年

周景王十一年

魯昭公八年。

傳說孔子身長九尺六寸

被世人稱爲“長人”。

  十九歲 西元前533年

周景王十二年

魯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女亓(qī)官氏爲妻。

  二十歲 西元前532年

周景王十三年

魯昭公十年

孔子生子

因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

所以取名鯉

字伯魚。

  這一年孔子開始任委吏(管倉庫的小吏)。

  二十一歲 西元前531年

周景王十四年

魯昭公十一年

孔子改做乘田吏(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

孟子說:“孔子嘗爲委吏矣

曰:‘會計當而已矣。

’嘗爲乘田矣

曰:   ‘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孟子·萬章下》)   二十二歲 西元前530年

周景王十五年

魯昭公十二年

孔子在魯。

  二十三歲 西元前529年

周景王十六年

魯昭公十三年

孔子在魯。

  晉會諸侯于平丘

子産、子太叔相鄭伯以會。

…… 及盟

子産爭承(爭取使鄭國少貢)

自日中以爭

至於昏

晉人許之。

孔子認爲“子産於是行也

足以爲國基矣”(《左傳·昭公十三年》)。

  二十四歲 西元前528年

周景王十七年

魯昭公十四年

孔子在魯。

  春

季孫氏家臣南蒯(kuǎi)在費地叛

費人逐之

奔齊。

  二十五歲 西元前527年

周景王十八年

魯昭公十五年

孔子在魯。

  二十六歲 西元前526年

周景王十九年

魯昭公十六年

孔子在魯。

  二十七歲 西元前525年

周景王二十年

魯昭公十七年

郯(tán)子朝魯

在宴會上

他回答叔孫昭子之問

談起其祖先少皞(hào)氏的官制。

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仲尼聞之

見於郯子而學之。

既而告人曰:‘吾聞之

天子失官

學在四夷

猶信。

’”  二十八歲 西元前524年

周景王二十一年

魯昭公十八年

孔子在魯。

  宋、衛、陳、鄭皆有火災。

鄭國裨竈認爲

如不祭天禳災

鄭國還要再次發生火災。

子産不同意這種意見

認爲“天道遠

人道邇

非所及也

何以知之?”(《左傳·昭公十八年》)這種觀點對孔子重人道輕天道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二十九歲 西元前523年

周景王二十二年

魯昭公十九年。

  孔子學琴于師襄子(一說此爲魯昭公十七年事

今從《闕裏志》)。

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爲官

然能於琴。

今子于琴已習

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

”   有間

曰:“已習其數

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間

曰:“已習其志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爲人也。

”有間

孔子有所繆(穆)然思焉

有所睪(怡)然高望而遠眺

曰:“丘殆得其爲人矣。

  近黮(dán)而黑

頎然長

曠(《史記》作眼)如望羊

奄有四方

非文王其孰能爲此?”師襄子避席葉拱(《史記》“葉拱”作“再拜”)而對曰:“君子聖人也

其傳曰《文王操》。

”(《孔子家語·辨樂解》)   三十歲 西元前522年

周景王二十三年

魯昭公二十年。

  孔子自稱“三十而立”(《論語·爲政》)

即從此開始

他已奠定了治學、作人、爲政等堅實的學問德業基礎。

根據《史記》記載

這年前後

他開始創辦平民教育

收徒講學

在最早的弟子中

比較知名的有顔路(顔回的父親)、曾點(曾參的父親)、子路等人。

  鄭國子産卒

仲尼聞之

爲之出涕

曰:“古之遺愛也。

”(《左傳·昭公二十年》)他認爲子産有君子之德四焉:“其行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

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論語·公冶長》)   齊景公與晏嬰來魯。

景公問孔子

秦穆公何以能稱霸

孔子回答說他善於用人(《史記·孔子世家》)。

  三十一歲 西元前521年

周景王二十四年

魯昭公二十一年

孔子在魯。

  三十二歲 西元前520年

周景王二十五年

魯昭公二十二年

孔子在魯。

  四月

周景王卒

其子猛立

即周悼王。

王子朝聯絡舊官、百工與靈、景之族造反

殺悼王而自立。

晉人攻之

立景王另一子匄(gái)

是爲周敬王。

  三十三歲 西元前519年

周敬王元年

魯昭公二十三年

孔子在魯。

  三十四歲 西元前518年

周敬王二年

魯昭公二十四年。

  孟僖子將死

囑其二子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向孔子學禮。

孟僖于卒

孟懿子與南宮敬叔拜孔子爲師。

不久

孔子得到魯昭公的支援

與南宮敬叔適周都洛陽

觀周朝文物制度

拜見了老聃與萇弘

學禮

學樂

收穫極大

說:“周監於二代(夏、商)

鬱鬱乎文哉!

吾從周。

”(《論語·八佾》)(此時南宮敬叔僅十二歲

似不可能隨同孔子適周。

適周之事

時間上可能後些。

)   三十五歲 西元前517年

周敬王三年

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昭公帥師攻伐季孫氏

季孫、孟孫、叔孫三家聯合反抗昭公

昭公兵敗奔齊。

孔子因魯亂帶弟子適齊

路經泰山

遇一婦人哭訴親人被虎咬死仍不願離開此地時

不由發出“苛政猛於虎”的慨歎(見《禮記·枟弓下》)。

到齊國後爲高昭子家臣

藉以進見齊景公。

  三十六歲 西元前516年

周敬王四年

魯昭公二十六年。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雖有粟

吾豈能得而食諸!

”(《論語·顔淵》)齊景公欲以尼谿之田封孔子

但因晏嬰阻撓

沒有成功(見《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在齊

與齊太師語樂

聽到《韶》樂(相傳是舜時音樂)三月不知肉味

興奮地說:“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論語·述而》)   這一年魯昭公自齊居鄆(鄆原爲魯地

此時齊爲昭公攻取)。

  三十七歲 西元前515年

周敬王五年

魯昭公二十七年

孔子在齊

齊大夫揚言欲害孔子

齊景公也對孔子說:   “吾老矣

弗能用也。

”於是孔子自齊返魯(見《史記》·孔子世家)。

據說返魯時迫於形勢險惡

倉促中把正在淘的米未及做飯即提起來一面走路一面濾幹。

(《孟子·萬章下》:“孔子之去齊

接淅而行。

”)   吳公子季劄聘齊

其子死

葬於嬴、博(臨近魯境之齊地)之間

孔子往觀其葬禮(見《禮記·枟弓下》)。

  吳公子光使專諸刺吳王僚而自立

是爲吳王闔閭。

  三十八歲 西元前514年

周敬王六年

魯昭公二十八年

孔子在魯。

  晉魏舒(魏獻子)執政

滅祁氏、羊舌氏

分祁氏之田爲七縣

羊舌氏之田爲三縣

選派賢能之士(包括其子在內)爲縣宰。

孔子十分讚賞

說魏子之舉“近不失親

遠不失舉

可謂義矣。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魯昭公至晉

居乾侯(晉邑)。

  三十九歲 西元前513年

周敬王七年

魯昭公二十九年

孔子在魯。

  冬季

晉鑄刑鼎

趙鞅、荀寅把范宣子制定的刑書鑄在鐵鼎上。

孔子認爲

這樣做就會“貴賤無序”

破壞等級制度

不由得發出了“晉其亡乎!

失其度矣”的感歎(《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四十歲 西元前512年

周敬王八年

魯昭公三十年

孔子在魯。

  孔子自稱“四十而不惑”(《論語·爲政》)

所謂“不惑”蓋指“而立”時確立的世界觀

人生觀已堅定不移。

  四十一歲 西元前511年

周敬王九年

魯昭公三十一年

孔子在魯。

  四十二歲 西元前510年

周敬王十年

魯昭公三十二年

孔子在魯。

  冬

魯昭公卒于乾侯。

季孫意如立昭公弟公子宋

是爲魯定公。

  四十三歲 西元前509年

周敬王十一年

魯定西元年

孔子在魯。

  夏

昭公靈柩自乾侯歸葬魯

定公即位。

  四十四歲 西元前508年

周敬王十二年

魯定公二年

孔子在魯。

  四十五歲 西元前507年

周敬王十三年

魯定公三年

孔子在魯。

  邾莊公卒

邾隱公即位

將冠

使人問冠禮於孔子。

  四十六歲 西元前506年

周敬王十四年

魯定公四年

孔子在魯。

  孔子率孔鯉與部分弟子觀魯桓公廟宥坐之欹器

對孔鯉與弟子們說:“吾聞宥坐之器者

虛則欹

中則正

滿則覆”

“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他認爲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聰明聖智

守之以愚;功破天下

守之以讓;勇力撫世

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荀子·宥坐》)   四十七歲 西元前505年

周敬王十五年

魯定公五年

孔子在魯。

  六月

魯國季孫意如(季平子)卒

其家臣陽虎囚其子季孫斯(季桓子)

而專魯政。

陽虎欲見孔子

孔子不見

於是饋孔子豚

欲待孔子拜謝時見孔子。

孔子不想見

打聽得陽虎不在時前往拜謝

但不巧在路上二人相遇了。

陽虎勸孔子出仕

孔子口頭答應

但終不仕(見《論語·陽貨》)。

退而修《詩》、《書》、《禮》、《樂》

以教弟子。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   四十八歲 西元前504年

周敬王十六年

魯定公六年

孔子在魯。

  四十九歲 西元前503年

周敬王十七年

魯定公七年

孔子在魯。

  二月

齊將鄆、陽關二地歸還魯國

陽虎據爲己有。

  五十歲 西元前502年

周敬王十八年

魯定公八年

孔子在魯。

  孔子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爲政》)。

所謂“知天命”指的是掌握了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

  冬

陽虎欲去三桓

謀殺季氏未遂

隨入讙(今山東省甯陽縣西北)、陽關(今山東泰安市東南)以叛。

  公山不狃使人召孔子

孔子欲往

因數路反對而未成行(見《論語·陽貨》)。

  五十一歲 西元前501年

周敬王十九年

魯定公九年

孔子在魯。

  六月

魯伐陽虎

攻打陽關。

陽虎突圍奔齊

旋逃亡宋國

最後逃至晉國

投趙簡子。

孔子說:“趙氏其世有亂乎!

”(《左傳·定公九年》)   孔子任中都(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宰

卓有政績

治理一年

四方則之。

  五十二歲 西元前500年

周敬王二十年

魯定公十年

孔子在魯。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

由小司空升大司寇

攝相事。

  夏、齊與魯媾和

魯定公與齊景公會于夾穀(今山東省萊蕪市南)。

孔子以大司寇身份爲定公相禮

孔子認爲“雖有文事

必有武備”

事先做了必要的武事準備。

齊欲劫持定公

孔子以禮斥之。

齊君敬畏

遂定盟約

並將侵佔的鄆、讙、龜陰等地歸還魯國以謝過(見《谷梁傳·定公十年》)。

  五十三歲 西元前499年

周敬王二十一年

魯定公十一年

孔子在魯。

  孔子爲魯大司寇

魯國大治。

據《品氏春秋·樂成》記載

開始尚疑其才

既而政化盛行

國人誦之(見《孔叢子·陳士義》)。

  五十四歲 西元前498年

周敬王二十二年

魯定公十二年

孔子在魯。

  孔子爲魯國大司寇

子路爲季氏宰

孔子爲了削弱私家以強公室

向魯定公建議:“家不藏甲

邑無百雉之城

今三家(三桓)過制

請皆損之。

”(《孔子家語·相魯》)遂將墮三都。

當時

正值叔孫、季孫之家臣侯犯和南蒯各據其都叛

叔、季二氏也支援這一主張

於是先拆毀了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省東平縣南)和季氏的費邑(今山東省費縣)。

墮費時

費宰公山不狃乘魯都(曲阜)空虛

率費人攻曲阜

幸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二大夫率部反擊

敗公山不狃于姑蔑(今山東省駟水縣東)。

公山不狃逃奔齊國。

遂墮費。

  可是再去墮孟氏的成邑(今山東省甯陽縣東北)時

卻受到孟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而失敗。

墮三都至此半途而廢(《史記·孔子世家》)。

  五十五歲 西元前497年

周敬王二十三年

魯定公十三年。

  魯國得治

齊國畏懼。

齊欲敗魯政

於是便選美女八十人

衣以文衣

並文馬二十四駟饋魯君。

季桓子受之。

魯君臣荒於女色

怠於政事

多日不聽朝政

也不按禮制送膰肉(當時郊祭用的供肉)給孔子

孔子失望

於是去魯適衛

開始了十四年訪問諸侯列國的活動。

  孔子到衛後

居住在衛都帝丘(今河南省滑縣)子路妻兄顔濁鄒家。

衛靈公按照孔子在魯國的待遇給予俸祿。

後衛靈公聽信讒言

監視孔子

於是孔子便在這一年的十月去衛適陳。

在過匡地(今河南省長垣縣境)時

匡人誤認孔子爲陽虎(因陽虎曾欺壓匡人

而孔子的長相又極似陽虎)

圍困了孔子。

後經蒲地(也在長垣縣境)

適逢公叔氏欲起事

又被圍困。

孔子與蒲人訂盟

返回衛都

住在蘧伯玉家。

  五十六歲 西元前496年

周敬王二十四年

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衛。

  孔子回到衛都

曾見衛靈公夫人南子

子路不悅;   靈公與南子還讓孔子爲次乘招搖過市。

  五十七歲 西元前495年

周敬王二十五年

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在衛。

  邾子朝魯

子貢觀禮。

魯定公卒

其子蔣立

是爲魯哀公。

  五十八歲 西元前494年

周敬王二十六年

魯哀西元年

孔子在衛。

  五十九歲 西元前493年

周敬王二十七年

魯哀公二年

孔子在衛。

  孔子見衛靈公不能用他

喟然歎曰:“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

三年有成。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

孔子說: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

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史記·孔子世家》)由此

決計離衛西去

投奔晉國趙簡子。

走到黃河邊

聽說趙簡子殺害了兩個賢人

不由得臨河而歎

返回衛國

然後去衛如曹適宋。

  在適宋的路途上

曾與弟子習禮于枟樹之下

宋司馬桓魋欲害孔子

派人把大樹砍倒了。

孔子微服而行

逃到鄭國

鄭國也沒有接待他

只好取道適陳。

  夏

衛靈公卒

立蒯瞆之子

是爲衛出公。

  六十歲 西元前492年

周敬王二十八年

魯哀公三年

孔子在陳。

  這年秋

魯國季桓子病

後悔過去未能長期用孔子而影響了魯國的振興。

臨死之前

囑其子季康子要召回孔子以相魯。

後來由於公之魚的陰攔

季康子改變了主意

派使改召孔子弟子冉求。

冉求將行

孔子說:“魯人召求

非小用之

將大用也。

”(《史記·孔子世家》)這一年

孔子已經六十歲了

他很想回到家鄉

能爲魯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孔子曾說:“六十而耳順。

”意思是說這時他聽到任何事情

都能立即辨明是非。

  六十一歲 西元前491年

周敬王二十九年

魯哀公四年

孔子在陳。

  六十二歲 西元前490年

周敬王三十年

魯哀公五年

孔子在陳。

  (這裏只注明孔子以衛、陳爲據點的大概年份。

)   六十三歲 西元前489年

周敬王三十一年

魯哀公六年

孔子在陳。

  這年吳伐陳

楚來救

陳國大亂。

孔子離陳過蔡地去負函(楚地

分河南信陽

楚有賢大夫沈諸梁即葉公駐此)

在陳蔡間被困

絕糧七日

弟子饑餒皆病

孔子依然講誦

弦歌不止。

子路等由於屢遭挫折

對孔子之道産生了懷疑

只有顔回認識到孔子道大

不爲當時所容

“是有國者之醜。

”孔子爲有顔回這樣的弟子感到高興。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在路上連續遇到當時的一此隱士

如長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輿等的嘲諷

桀溺勸子路跟他們一道做避世之人。

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天下有道

丘不與易也。

”(《論語·微子》)表示了爲改變天下無道局面的決心。

  孔子到了負函

與葉公見面

葉公問政

孔子說:“近者說(悅)

遠者來。

”(要使境內的人都喜悅

使境外的人都向往而來)。

葉公又通過子路問起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子路不知如何回答。

孔子說:“女奚不曰:‘其爲何人也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論語·述而》)  楚昭王欲重用孔子

使使奉幣來聘

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

由於楚令尹子西的阻攔

此議遂止。

孔子在楚講學問當時比較落後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傳播了中原文化。

  六十四歲 西元前488年

周敬王三十二年

魯哀公七年

孔子在衛。

  孔門弟子多仕于衛

要求孔子返衛

孔子便返回衛國。

子路問孔子:“衛君待子而爲政

子將奚先?”孔子回答說:“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

”(《論語·子路》)。

  夏

魯哀公與吳人會於鄫(今山東省嶧縣境內)

吳向魯索取牛、羊、豬名一百頭爲祭品。

吳太宰讙召季康子

康子使子貢辭謝

子貢以周禮說服了伯讙

維護了魯國和季康子的尊嚴。

  六十五歲 西元前487年

周敬王三十三年

魯哀公八年

孔子在衛。

  三月

吳伐魯

吳大敗

孔子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六十六歲 西元前486年

周敬王三十四年

魯哀公九年

孔子在衛。

  六十七歲 西元前485年

周敬王三十五年

魯哀公十年

孔子在衛。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六十八歲 西元前484年

周敬王三十六年

魯哀公十一年

孔子在魯。

  春

齊師伐魯

孔子弟子冉求爲季氏將左師

與齊軍戰于魯郊

克之。

季康子問他是怎樣學會作戰的

冉求說

學於孔子

遂薦孔子于季氏。

季康子派公華、公賓、公林以幣迎孔子歸魯。

至此

孔子結束了訪問列國諸侯十四年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返魯後

魯哀公問政

孔子曰:“政在選臣。

”(《史記·孔子世家》)又問:“何爲則民服?”孔子回答說:“舉直錯諸枉

則民服;舉枉錯諸直

則民不服。

”   (《論語·爲政》〉季康子問政

孔子說:“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

孰敢不正?”(《論語·顔淵》)季康子欲行“田賦”

即將軍費改按田畝徵稅

使冉求問孔子

孔子曰:“若不度於禮

而貪冒無厭

則雖以田賦

將又不足。

”季氏不聽(《左傳·哀公十一年》)。

  魯終不能用孔子

孔子亦不求仕

專心從事文獻整理和教育事業

刪《詩》《書》

定《禮》《樂》。

修《春秋》

並繼續聚徒授業

培育治國賢才

據史載:“弟子蓋三千焉

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史記·孔子世家》)。

  六十九歲 西元前483年

周敬王三十七年

魯哀公十二年

孔子在魯。

  春

魯實行田賦。

  夏

魯昭公夫人孟子卒

孔子往吊。

  與魯太師(樂官)論樂

孔子說:“樂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熱烈)

縱之純如(和諧)

皦如(清晰)

繹如(絡繹不絕)也

以成”。

孔子又說:“吾自衛反魯

然後樂正

《雅》《頌》各得其所。

”(《史記·孔子世家》)   冬十二月(周曆十二月相當於夏曆十月)

魯國發生蝗災

季孫問于孔子

孔子說:“丘聞之

火伏而後蜇者畢

今火猶西流

司曆過也。

”(《左傳·哀公十二年》)十二月屬冬季

不該有蝗蟲。

孔子認爲這年十二月有蝗蟲

不是自然界反常

而是司曆者算錯了時間。

  孔子之子伯魚卒。

  七十歲 西元前482年

周敬王三十八年

魯哀公十三年

孔子在魯。

  孔子曾說:“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

”(《論語·爲政》)也就是說

到了七十歲

任何想法和做法都不會越出仁道原則和周禮所定的規矩了。

  孔子晚而喜《易》

“讀《易》

韋編三絕。

”(《史記·孔子世家》)  七十一歲 西元前481年

周敬王三十九年

魯哀公十四年

孔子在魯

作《春秋》。

  春

管山林的人(“虞人”)在曲阜西邊的“大野”打獵

捕獲一隻怪獸

據說是麟

孔子說:“吾道窮矣!

”於是絕筆

停止了修《春秋》。

  顔回死

享年四十一歲

孔子哭之慟

曰:“噫!

天喪予!

天喪予!

”(《論語·先進》)   六月

齊國的陳恒(又叫田成子)殺死齊簡公

孔子勸魯哀公及“三桓”討之

以正君臣之義

毫無結果。

在齊國的這次政變中

孔子弟子宰予死於難。

  七十二歲 西元前480年

周敬王四十年

魯哀公十五年

孔子在魯。

  冬

衛有政變

蒯瞆逐其子出公而自立

是爲衛莊公。

孔子弟子子路此時爲衛大夫孔悝的邑宰

死於難

孔子慟甚。

  七十三歲 西元前479年

周敬王四十一年

魯哀公十六年。

  周曆四月十一日(即夏曆二月十一日)孔子寢疾七日而歿

葬于魯城(今曲阜)北泗上。

魯哀公誄(lěi)之曰:“旻(mín)天不吊

不*(yìn)遺一老

俾屏餘一人以在位

煢煢餘在疚

嗚呼哀哉!

尼父!

無自律。

”(《左傳·哀公十六年》)不少弟子爲之守墓三年

臨別而去

哭盡哀

或複留。

唯子貢廬於墓凡六年

然後離去。

弟子及魯人往從墓而家者百有餘室

因名孔裏。

並把孔子故居改爲廟堂

藏孔子平生衣冠琴書於堂中。

自此以後

年年奉祀。

今曲阜之孔廟、孔府、孔林

所謂“三孔”者

即始創於此。

參考資料 http://www.twbm.com/window/liter/kongz/konfz_cont.htm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五胡十六國概論

西晉經過八王之亂

殘破不堪

終於發生永嘉之禍

從此偏安江南。

從成漢帝國建國者

巴氐族人李雄

在蜀郡(成都)建立成漢帝國開始(西元304年)

到北涼王國遭到北魏帝國滅亡(西元439年)

總共136年的時間

我們稱為五胡亂華

或五胡十六國時代。

通常我會把那段時代稱為五胡亂華

而非五胡十六國

原因是當時不只有十六國

只是記載這時代的正史

也就是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只有記載十六國。

那十六國依序是:(資料為我親自撰寫

引用請註明原作者)1.前趙(建國者劉淵

匈奴

304-329)2.後趙(建國者石勒

攻陷西晉的就是他

原是劉淵部下

319-351)3.前燕(建國者慕容廆

鮮卑

307-370

十六國中為其最久)4.前秦(建國者苻洪

350-394

十六國中最為強盛

一度統一北方

但在肥水戰中敗北

才讓北方再次分裂。

二任王苻堅

堪稱當時最好的統治者

宰相王猛

當是那時最好的宰相

在他們的努力下

北方居民安居樂業了一段時間。

其勢力甚至到達西域。

)5.後秦(建國者姚萇

384-417。

原屬前秦

後殺了苻堅自立

為繼前秦後北方的第二個強權

諸國都和他稱臣

二任帝姚興時為鼎盛期

但後諸子自相殘殺

為東晉所滅

自此

北方的北魏取而代之成為強權。

)6.蜀(為了和譙蜀區別

現在稱成漢

建國者李雄

304-347原屬東晉

後又為東晉所滅。

)7.前涼(建國者張駿

324-376)8.西涼(建國者李暠

400-420

割據敦煌一帶)9.北涼(建國者段業

401-439

段業不久即為匈奴沮渠蒙遜所弒

也在沮渠蒙遜時代達到鼎盛

故有人說建國者為沮渠蒙遜

但其實為錯誤。

其曾為河西走廊的一代強權。

)10.後涼(建國者呂光

386-403

原屬前秦

呂光被派去西域征討

平定西域

但回來後前秦已瓦解

便占據河西走廊自立

原是河西走廊強權

但呂光凶暴

其子又互相殘殺

18年即告滅亡。

)11.後燕(建國者慕容垂

鮮卑

384-409

原屬前秦)12.南涼(建國者禿髮烏孤

鮮卑

397-414

佔據青海、甘肅南部

後為前秦偷襲得逞而滅亡)13.南燕(建國者慕容德

鮮卑

398-410

末任帝慕容超的傳奇當是中國史上最驚人的

慕容德在東方自立

其全家在西方被屠殺

但守門獄吏為慕容德屬下

擅自把它的嫂嫂帶出監獄

後來他就生了慕容超

慕容超輾轉來到南燕

以分別時的金刀為信物

慕容德聽說還有後代

感動的痛哭流涕

後將王位傳給慕容超

但慕容超是個昏君

不聽勸

很快就把南燕弄到滅亡。

為期僅十三年

為十六國中最短。

)14.西秦(建國者乞伏國仁

鮮卑

385-431

曾為後秦所滅

後又重建

長期佔據甘肅南部、陜西西部、青海東部

鼎盛時滅了南涼

最後胡夏在東邊被打敗

撤退到西邊

搶奪西秦的領地

西秦才到滅亡)15.北燕(建國者高雲

是高麗人

為馮跋所擁戴

但西元409年

高雲為首下所弒

馮跋平定叛亂後自立

馮跋為漢人。

國祚407-436

因後燕末任帝殘暴好色

才取代的後燕。

為十六國中最晚滅亡)16.夏(一般稱胡夏

建國者赫連勃勃

匈奴

407-431

時關中為東晉所佔

但統治者殘暴

人民將其驅逐

擁戴駐紮在河朔的赫連勃勃部落。

佔有關中

滅了西秦後4年遂告滅亡)除此之外

當時還有:17.冉魏(建國者冉閩

350-352

當時最短)18.譙蜀(建國者譙縱

405-413原屬東晉

當時守四川的為毛璩

聽說桓家班攻陷江陵

要東征討伐

其部署不願出征

遂發動兵變

殺了毛璩

擁戴譙縱。

向後秦稱臣

曾與桓家班結合

割據四川

後為東晉朱齡石所滅

僅一王)19.代(北魏的前身

建國者拓跋猗盧

鮮卑

384-394)20.北魏(建國者拓跋珪

鮮卑

386-534

最後統一北方

開啟南北朝)21.西燕(建國者慕容泓

鮮卑

384-394)22.仇池(這個算不算很多人有不同見解

因為它只是附屬於東晉或後秦

而且史料對他記載相當少。

建國者楊茂搜

296-506

若算國即為當時最長)還想進一步了解的話

可以去看十六國春秋http://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十六國春秋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百家姓的由來?以及百家興有哪些姓氏

百家姓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范彭郎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騰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于時傅 皮卞齊康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和穆蕭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熊紀舒屈 項祝董梁 杜阮藍閔 席季麻強 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梅盛林刁 鐘徐邱駱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 昝管盧莫經房裘繆 干解應宗 丁宣賁鄧 郁單杭洪 包諸左石 崔吉鈕龔程嵇邢滑 裴陸榮翁 荀羊於會 甄麴家封 芮羿儲靳 汲邴麋松井段富巫 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 車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宮甯仇欒暴 甘○厲戎 祖武符劉 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 郜黎薊薄印宿白懷 蒲邰從鄂 索咸籍賴 卓藺屠蒙 池喬陰鬱 胥能蒼雙聞莘黨翟 譚貢勞逄 姬申扶堵 冉宰酈雍 郤璩桑桂 濮牛壽通邊扈燕冀 郟浦尚農 溫別莊晏 柴瞿閻充 慕連茹習 宦艾魚容向古易慎 戈廖庾終 暨居衡步 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 廣祿闕東歐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師鞏厙聶 晁勾敖融 冷訾辛闞 那簡饒空曾毋沙乜 養鞠須豐 巢關蒯相 查後荊紅 游竺權逯 蓋益桓公複姓:万俟司馬 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 聞人東方 赫連皇甫 尉遲公羊澹臺公冶 宗政濮陽 淳于單于 太叔申屠 公孫仲孫 軒轅令狐鐘離宇文 長孫慕容 司徒司空 鮮于閭丘 元官司寇 仇都子車顓孫瑞木 巫馬公西 漆雕樂正 壤駟公良 拓拔夾谷 宰父穀梁晉楚閏法 汝鄢涂欽 段干百里 呼延歸海 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郭南門 東門西門 南宮岳帥 侯亢況后 有琴商牟 余餌伯賞墨哈譙亙 年愛陽佟 第五言福註解:一、○字為左「金」右「斗」音ㄉㄡˇ二、少用及破音字:鮑ㄅㄠˋ 樂ㄩㄝˋ 卞ㄅㄧㄢˋ 邵ㄕㄠˋ 湛ㄓㄢˋ 祁ㄑㄧˊ 臧ㄗㄤ 昝ㄗㄢˇ 繆ㄇㄧㄠˋ 解ㄒㄧㄝˋ 應ㄧㄥ 賁ㄅㄣ 郁ㄩˋ 單ㄕㄢˋ 龔ㄍㄨㄥ 嵇ㄐㄧ 邢ㄒㄧㄥˊ 甄ㄓㄣ 麴ㄑㄩˊ 芮ㄖㄨㄟˋ 羿ㄧˋ 靳ㄐㄧㄣˋ 邴ㄅㄧㄥˇ 隗ㄨㄟˇ 宓ㄈㄨˊ 郗ㄔ 甯ㄋㄧㄥˋ 仇ㄑㄧㄡˊ 欒ㄌㄨㄢˊ 韶ㄕㄠˊ 郜ㄍㄠˋ 莘ㄕㄣ 翟ㄓㄞˊ 逄ㄆㄤˊ 郤ㄒㄧˋ 璩ㄑㄩˊ 扈ㄏㄨˋ 燕ㄧㄢ 郟ㄐㄧㄚˊ 瞿ㄑㄩ 殳ㄕㄨ 蔚ㄩˋ 夔ㄎㄨㄟˊ 厙ㄕㄜˋ 聶ㄋㄧㄝˋ 晁ㄔㄠˊ 訾ㄗˇ 闞ㄎㄢˋ 那ㄋㄚ 乜ㄋㄧㄝˋ 蒯ㄎㄨㄞˇ 查ㄓㄚ 蓋ㄍㄜˇ   万俟ㄇㄛˋㄑㄧˊ 皇甫ㄏㄨㄤˊㄈㄨˇ 尉遲ㄩˋㄔˊ 澹臺ㄊㄢˊㄊㄞˊ 公冶ㄍㄨㄥ ㄧㄝˇ 單于ㄔㄢˊㄩˊ 長孫ㄓㄤˇㄙㄨㄣ 譙亙ㄑㄧㄠˊㄍㄣˋ   《百家姓》是一本關於中文姓氏的書

成書於北宋初。

原收集姓氏411個

後增補到504個

其中單姓444個

複姓60個。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各姓氏人口實際排列

是因為讀來順口

易學好記。

《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

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

「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錢塘地區

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王明清《玉照新志》記載:「如市井間所印《百家姓》

(王)明清嘗詳考之

以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

何則?其首云:『趙錢孫李』

蓋錢氏奉正朔

趙本朝國姓

所以錢次之;孫乃忠懿(錢)之正妃;又其次

則江南李氏。

次句云『周百家姓》的由來與影響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蔣沈韓揚﹔……” 大多數的中國人都熟悉這樣的四字韻語。

就連“一個大字不識”的文盲﹐至少也聽說過“ 百家姓”吧﹗ 每個人的姓氏﹐作為個人符號的首要部份﹐作為家族的特別標誌﹐跟跟社會生活﹑歷史傳統密切相關的。

家喻戶曉的《百家姓》是從北宋初年《公元10世紀)以來就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並有深刻影響的啟蒙讀物﹐到今天已有整整一千年的歷史了。

但是﹐鼎鼎大名的《百家姓》究竟是何人所作﹖何年成書﹖何地初版﹖至今仍為不解之謎 。

根據明﹑清以來許多學者考證的結果﹐《百家姓》很可能是在宋代以前就有底本﹐而在北宋初年由吳越地區(今浙江省杭州一帶)某位無名儒生編輯加工而成的。

最早在文字記載中提到《百家姓》的﹐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公元1125~1210)。

他曾寫過《秋日郊居》詩三首﹐第三首寫道﹕ 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 授罷 村書閉門睡﹐終年不著面看人。

詩下有作者自注﹕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

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 ﹐謂之村書。

由此可見﹐早在宋代﹐《百家姓》已很普及了。

《百家姓》開頭的“趙錢孫李”一句﹐是因為宋朝皇帝姓趙氏﹐而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 的國王姓錢氏。

宋代有學者認為﹐孫”是王妃的姓氏﹐李”則是南唐國君李後主的姓氏。

所以有這樣的排列次序。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孟子公孫丑上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

管仲、晏子之功

可復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

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

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

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

如彼其久也;功烈

如彼其卑也。

爾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

曾西之所不為也

而子為我願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

晏子以其君顯。

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曰:「以齊王

由反手也。

」曰:「若是

則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

百年而後崩

猶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繼之

然後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

則文王不足法與?」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於武丁

賢聖之君六七作。

天下歸殷久矣

久則難變也。

武丁朝諸侯有天下

猶運之掌也。

紂之去武丁未久也

其故家遺俗

流風善政

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

相與輔相之

故久而後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

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

是以難也。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

不如乘勢;雖有鎡基

不如待時。

』今時則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

地未有過千里者也

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

而達乎四境

而齊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

民不改聚矣

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禦也。

且王者之不作

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

未有甚於此時者也。

飢者易為食

渴者易為飲。

孔子曰:『德之流行

速於置郵而傳命。

』當今之時

萬乘之國行仁政

民之悅之

猶解倒懸也。

故事半古之人

功必倍之

惟此時為然。

」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

得行道焉

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

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

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曰:「是不難

告子先我不動心。

」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

北宮黝之養勇也

不膚撓

不目逃

思以一豪挫於人

若撻之於市朝。

不受於褐寬博

亦不受於萬乘之君。

視刺萬乘之君

若刺褐夫。

無嚴諸侯。

惡聲至

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養勇也

曰:『視不勝猶勝也。

量敵而後進

慮勝而後會

是畏三軍者也。

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

北宮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

未知其孰賢

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

雖褐寬博

吾不惴焉;自反而縮

雖千萬人

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氣

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

與告子之不動心

可得聞與?」「告子曰:『不得於言

勿求於心;不得於心

勿求於氣。

』不得於心

勿求於氣

可;不得於言

勿求於心

不可。

夫志

氣之帥也;氣

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

氣次焉。

故曰:『持其志

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

氣次焉』

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

何也?」曰:「志壹則動氣

氣壹則動志也。

今夫蹶者趨者

是氣也

而反動其心。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

至大至剛

以直養而無害

則塞于天地之閒。

其為氣也

配義與道;無是

餒也。

是集義所生者

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於心

則餒矣。

我故曰

告子未嘗知義

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

勿助長也。

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芒芒然歸。

謂其人曰:『今日病矣

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

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

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

揠苗者也。

非徒無益

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

淫辭知其所陷

邪辭知其所離

遁辭知其所窮。

生於其心

害於其政;發於其政

害於其事。

聖人復起

必從吾言矣。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

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

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

』然則夫子既聖矣乎?」曰:「惡!

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

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子貢曰:『學不厭

智也;教不倦

仁也。

仁且智

夫子既聖矣!

』夫聖

孔子不居

是何言也?」「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

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敢問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

非其民不使;治則進

亂則退

伯夷也。

何事非君

何使非民;治亦進

亂亦進

伊尹也。

可以仕則仕

可以止則止

可以久則久

可以速則速

孔子也。

皆古聖人也

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

則學孔子也。

」「伯夷、伊尹於孔子

若是班乎?」曰:「否。

自有生民以來

未有孔子也。

」曰:「然則有同與?」曰:「有。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

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

皆不為也。

是則同。

」曰:「敢問其所以異?」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

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

賢於堯舜遠矣。

』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

聞其樂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後

等百世之王

莫之能違也。

自生民以來

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

鳳凰之於飛鳥

太山之於丘垤

河海之於行潦

類也。

聖人之於民

亦類也。

出於其類

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來

未有盛於孔子也。

』」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

霸必有大國

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

湯以七十里

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

中心悅而誠服也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詩云:『自西自東

自南自北

無思不服。

』此之謂也。

」孟子曰:「仁則榮

不仁則辱。

今惡辱而居不仁

是猶惡溼而居下也。

如惡之

莫如貴德而尊士

賢者在位

能者在職。

國家閒暇

及是時明其政刑。

雖大國

必畏之矣。

詩云:『迨天之未陰雨

徹彼桑土

綢繆牖戶。

今此下民

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

其知道乎!

能治其國家

誰敢侮之?』今國家閒暇

及是時般樂怠敖

是自求禍也。

禍褔無不自己求之者。

詩云:『永言配命

自求多褔。

』太甲曰:『天作孽

猶可違;自作孽

不可活。

』此之謂也。

」孟子曰:「尊賢使能

俊傑在位

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

法而不廛

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

關譏而不征

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稅

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

廛無夫里之布

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

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

攻其父母

自生民以來

未有能濟者也。

如此

則無敵於天下。

無敵於天下者

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

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

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

無惻隱之心

非人也;無羞惡之心

非人也;無辭讓之心

非人也;無是非之心

非人也。

惻隱之心

仁之端也;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辭讓之心

禮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

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

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

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

知皆擴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達。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

函人唯恐傷人。

巫匠亦然

故術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為美。

擇不處仁

焉得智?』夫仁

天之尊爵也

人之安宅也。

莫之禦而不仁

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

人役也。

人役而恥為役

由弓人而恥為弓

矢人而恥為矢也。

如恥之

莫如為仁。

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後發。

發而不中

不怨勝己者

反求諸己而已矣。

」 孟子曰:「子路

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禹聞善言則拜。

大舜有大焉

善與人同。

舍己從人

樂取於人以為善。

耕、稼、陶、漁以至為帝

無非取於人者。

取諸人以為善

是與人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曰:「伯夷

非其君不事

非其友不友。

不立於惡人之朝

不與惡人言。

立於惡人之朝

與惡人言

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

推惡惡之心

思與鄉人立

其冠不正

望望然去之

若將浼焉。

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

不受也。

不受也者

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

不羞汙君

不卑小官。

進不隱賢

必以其道。

遺佚而不怨

阨窮而不憫。

故曰:『爾為爾

我為我

雖袒裼裸裎於我側

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

援而止之而止。

援而止之而止者

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

柳下惠不恭。

隘與不恭

君子不由也。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又冉

百家姓是按照什麼順序排列的?

百家姓是按照什麼順序排列的?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